固城湖退圩還湖建設現場。通訊員 楊軍 南報融媒體記者 徐琦攝
從圍湖造田到退圩還湖,折射綠色發展新理念——
固城湖的加減法
目前,固城湖退圩還湖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固城湖是長江下游青弋江、水陽江流域及太湖流域的調蓄性湖泊之一,也是高淳飲用水源地和南京備用水源地,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高淳母親湖。
固城湖養育了高淳人,更見証著高淳發展理念的轉變:以前,當地人為填飽肚子,持續圍湖造田,水面日趨縮小﹔螃蟹養殖興起時,稻田又變成蟹塘,湖面一直在做“減法”。現在,在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新理念的指引下,高淳選擇退圩還湖,把從大自然手裡拿走的又還回去,通過“加法”讓固城湖重現水清岸綠。
圍湖造田
從空中俯瞰,高淳湖塘密布,水域面積佔全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其中,一望無際的固城湖煙波浩渺,清澈如鏡,水草搖曳,不時有水鳥從湖面掠過。
淳溪街道雙進村村民唐紅梅在固城湖邊住了大半輩子,在她的記憶中,以前的固城湖清澈見底,小魚小蝦數不勝數。小時候,父親去湖裡捕魚,她就在旁邊玩耍。上世紀60年代,為保証糧食供給,當地人在固城湖周邊陸續實施湖灘圍墾。
“現在的永聯圩就是我們當年一扁擔一扁擔挑出來的。”唐紅梅說,新“開辟”的良田一開始用於種植水稻,村民農閑之余,還下湖捕撈,大家的日子過得都不錯。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地開始出現人工放養螃蟹,隨著蟹價逐漸攀高,農民紛紛棄田筑塘養蟹。
唐紅梅家當時承包了40畝蟹塘,蟹價最貴時,一隻蟹能賣到上百元,有一年她家賺了近30萬元,一家人開心了大半年。靠著養螃蟹,當地村民相繼富了起來。
問題頻現
致富的喜悅沒有持續太久,問題就“接踵而至”。“螃蟹需要生長空間,一畝蟹塘養1000隻螃蟹比較適宜。可在利益驅動下,固城湖畝均螃蟹數曾多達兩三千隻。”高淳區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科科長鄒雪明說,蟹多了,固城湖的水質面臨挑戰。
為了看管蟹塘,農戶還搭建起一間間看管房,平時產生的生活垃圾、污水隨意亂扔、亂排。隨著養蟹人越來越多,固城湖水質下降,每年夏天,湖面上都會出現藍藻,散發出陣陣腥臭。2015年,唐紅梅家的蟹塘也因為水質、水草問題,螃蟹大量死亡,虧損近20萬元。
長期做減法的后果開始顯現。因為持續圍墾,固城湖湖面從1949年前的78平方公裡縮小至31.99平方公裡,湖面蓄水能力降低、水體流動減弱、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區域水質也有下降趨勢,已影響湖泊效益的發揮。並且蕪申航道毗鄰飲用水取水口,橫穿取水口一級保護區,威脅取水水質安全。
邁入新時代,高淳意識到“保護水環境就是保護發展生命線”。為踐行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展理念,一場挽救“母親湖”的行動開始了——當地實施水慢城規劃,固城湖沿湖周邊密植蘆葦、水草,形成生態攔截系統,不僅減少內湖污染,也攔截、淨化地面匯水,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拆除固城湖養殖圍網,回收370多艘連家船,打造了1.6公裡湖濱風光帶,固城湖成為市民休閑、健身、親水、娛樂的好去處。
退圩還湖
一場更大規模的母親湖“保衛戰”去年打響。去年年底,高淳固城湖退圩還湖工程開工,預計2022年年底完工。該工程包括1.98平方公裡小湖區清淤,6.51平方公裡圩區蟹塘拆除,以及新建12.3公裡環湖近岸生態修復帶和0.47平方公裡人工濕地等。
永聯圩新建堤防工程是此次退圩還湖項目的核心工程。據介紹,施工方將保留現狀取水口附近約1.68公裡的老堤,改建為人工濕地,其余段3.7公裡老堤全部拆除,同時在固城湖北側新建6.2公裡新堤。屆時,固城湖水面將擴容6.11平方公裡,水量相當於增加4.5個玄武湖,面積相當於增加1個西湖,可恢復有效防洪庫容2200萬立方米。
作為南京迄今規模最大的退圩還湖工程,固城湖退圩還湖總投資近30億元,涉及雙進村等10個自然村、9821人,另外還涉及各類建筑約3.31萬平方米、螃蟹養殖區500多萬平方米。“一開始,大家都因為不舍而表示反對。”唐紅梅坦言,退圩還湖,意味著村民要改變半輩子賴以生存的圩區養殖生活,大家不願意接受。但沒有觀望太久,村民就想通了,她帶頭簽署了搬遷同意書。“這可是為了子孫后代生存環境的大工程哩!”
永聯圩的蟹塘被拆除后,唐紅梅和老伴轉到了固城街道廟崗村進行內塘養殖,開始了“二次創業”。去年,他們又搬進了濱湖麗景花園小區,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生活。透過她家窗戶,固城湖北岸近在咫尺,綠色圍擋綿延數公裡,圍擋內推土機、挖掘機等機械正在施工。最北端,黃土構筑的新堤防已經成型。唐紅梅感慨,退圩還湖的固城湖生機勃勃,經常能看到白鷺、天鵝翩飛。
從做減法到做加法,固城湖的生態底色愈發凸顯。“新堤再往北,就是規劃中的濱湖科技新城,將建設集研發、辦公、國際教育、文化旅游、休閑娛樂、商貿餐飲為一體的產業融合新城區。”高淳區城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北部退圩還湖加上南部在建的跨湖大橋,將徹底改變本地城市形態和生態格局,推動高淳進入擁湖發展時代,讓生態宜居示范區惠及更多市民。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杜瑩 通訊員 楊軍 邱霞
記者手記
“碧水”面前,多算生態賬
長達半世紀的圍湖造田、靠水吃水,讓高淳獲得“日出斗金、日落斗銀”的江南魚米之鄉美譽。然而,一味索取也導致固城湖“傷痕累累”,湖泊面積縮小、生物多樣性降低、水質變差,最終影響到水產養殖、飲水灌溉,甚至影響了優越的生態稟賦。
碧水面前,高淳細算長遠賬、生態賬,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啟動一系列保護“母親湖”行動,讓固城湖重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退圩還湖工程,必將有效改善固城湖水生態,既滿足區域供水和灌溉要求,又提高區域防洪能力、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更為子孫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生態財富。
固城湖水面從“減法”到“加法”,也標志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根植高淳大地,為高淳人的小康生活鋪就生態底色。(杜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