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位於南通海域的風電場。南通海事局供圖
一把鎖到底能有多少種開鎖方法?面臨全國性風電這個“管理難題鎖”,南通海事人帶來了一把“金鑰匙”。
在1萬平方公裡南通海域上,1600座白色風車屹立於海天之間,迎風搖曳。這片風電場是全國最具典型性、多樣性、復雜性、代表性的風電片區之一。南通海事人始終以解決全國性風電管理難題為己任,不斷摸索、全面研究、深入實踐,高質量探尋出一把破解管理難題的“金鑰匙”。
經略之道,在於探明“鎖眼”
南通向海而生,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質“風場”。據了解,南通沿海規劃建設的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約600萬千瓦,已建成投產145萬千瓦、佔全國四分之一,“海上風電看南通”的發展態勢正加快形成,一個新興的世界級風電產業之都呼之欲出。
在新發展格局下,如何讓“風場”變成經濟“動力場”、環境“生態場”,南通海事人主動思考,為海上風電安全、健康、綠色發展提供海事智慧。
為此,南通海事人創新開展“駐點檢查”制度。通過統籌思考和現場檢查,精准找到了當前風電場建設面臨的管理難題。而“三大三多”就是他們系統總結出來的難題“鎖眼”。
風電體量大,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的海上風電場集群。風電涉海面積大,最遠距岸80多公裡。海況影響大,是我國灘涂面積最大、潮差最大的無遮蔽海域,受台風、寒潮等極端天氣影響明顯。風電開工項目多,風電施工呈爆發式增長,今年疫情期間16個項目同時開工。風電涉及船舶人員多,每天約220艘船舶和3500名作業人員往返。風電涉海企業多,涉及企業100余家,自主管理能力參差不齊。
解題之法,在於找准“阻礙”
對於管理部門來說,由於風電場距岸遠、通信條件差,風電樁、升壓站及施工船舶附近水域的現場態勢無法看到。風電場逐步向沿海、近海發展,離岸距離越來越遠,然而,移動、電信、船舶AIS、甚高頻、導助航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無法與施工現場及時取得聯系。
再加上沿海連陸灘涂寬廣,近海海域沙洲密布,船舶出海沒有正規的航道,途經水域水下地形不明,未進行掃測和設標,需候潮、憑經驗、沿漁船習慣性航道才能達到施工水域,監管、救助力量無法及時抵達現場。特別是當現場海況與預報海況不一致時,現場工作人員極易存在僥幸心理,對極端天氣可能造成的影響估計不足,從而導致發生事故險情。
“融不進、跟不上、看不到、執行難、基礎薄、力量弱”六大難題擺在風電管理部門面前,這也是全國性的海事監管大難題。
開鎖之策,在於用好“風電+”
作為風電施工船舶交通安全管理部門,南通海事迎難而上、主動出擊,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機制手段,從“黨建、規范、智慧、信用、服務、協同”六大方面,高質量探索出“風電+”監管新模式,為全國海上風電安全監管提供南通模式。
風電企業黨組織多而散、小而弱,有的甚至沒有黨組織,難以形成促進風電產業發展的黨建合力。南通海事部門聯合“2+15+N”政府部門、風電企業黨組織,建立省內首個風電發展黨建聯盟,成立聯合黨委,通過“五聯五化”舉措,把風電企業融聚在一起,打破壁壘、擺脫束縛、形成合力。
海上風電是新興行業,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規范和標准。南通海事人邊工作邊研究,從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在全國率先推出《海上風電自主監控系統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指南》《海上風電自主監控系統建設與運行指南》等,協助起草《海上風電通航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為風電行業管理提供了范本。
唯有通過智慧化建設,海事才能更加有效履職。當前風電場離岸越來越遠、施工船舶和人員越來越多,造成現場情況感知慢。為此,南通海事專門組建智慧風電研究小組,內挖潛力、外借腦力,建成並運行全國首個海上風電智能監管平台,具備現場監管可視化、遠程通信一體化、平台運行智能化的特點,初步實現“海上風電現場實況”一鍵通覽和“企業自主管理狀況”可管可控兩大目標。
有了“智慧”,自然少不了另外一個驅動“信用”。一部分風電建設施工單位責任意識不強,在落實要求方面容易打折扣,違法行為時有發生。南通海事積極推動23家建設施工單位簽訂信用承諾書,開展“平安風電場”評比活動,將信用指數與施工許可、船舶准入等直接挂鉤。與發改委、應急管理等部門建立協調機制,構建聯合監管、聯合檢查和聯合懲戒的工作局面,讓“誠信守法者江海暢行,失信違法者寸步難行”。
與風電場相配套的安全設施相對匱乏,對此,南通海事迅速成立海上風電服務工作專班,疫情期間出台支持企業復工復產8項舉措,首創遠程網上專家評審模式,先后開展各類專家咨詢、審批許可、海事驗收等175項。聯合高校開展課題研究,協調先行建設船舶進出通道和應急避風錨地,幫助風電企業盡早盡快開工。
為了打出監管“組合拳”,南通海事推動成立海上風電施工防風應急指揮部、綜合調度中心,涉及14個地方政府部門、鄉鎮及建設施工單位,把大家擰成一股繩,打造“安全共同體”。與崇明海事局、鹽城海事局、連雲港航標處開展共建合作,聯合相關單位成功舉行2020年南黃海三號搜救綜合演習,逐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共贏”的局面。(王振宇 郗林 陳福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