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昆山:田園街巷裡 昆曲聲聲慢

本報記者 王偉健

2020年12月11日07: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田園街巷裡 昆曲聲聲慢(解碼·城市味道)

《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3 版 版面截圖

圖為俞玖林工作室《牡丹亭》實景演出劇照。朱一韻攝

原題:安排扶持資金、支持劇目創作,昆山——

田園街巷裡 昆曲聲聲慢(解碼·城市味道)

核心閱讀

劇場舞台上、田園鄉村中、街巷茶社內,昆山人的生活,處處曲聲,濃濃戲韻。在古老昆曲藝術的滋養下,昆山的昆劇院團得到發展、觀眾群體日益年輕化、政策規劃逐漸完善。這座古老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城市愈發“入戲”,昆山人的生活也更加“有戲”。

江蘇昆山,“百戲之祖”昆曲的發源地。

這座城市,處處有戲:在燈光璀璨的劇院裡,在粉牆黛瓦的昆曲小鎮上,在風景如畫的田園鄉村中……古老的戲曲藝術如何滋養這座古老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城市?

看戲與學戲,融入人們生活日常

文辭美、聲腔美、身段美、服飾美、水袖舞蹈美……說起昆曲之美,昆山玉山鎮58歲的唐美珍如數家珍。她是一名昆曲戲迷,2012年加入群眾性文藝團隊昆玉堂,此后,看昆曲、學昆曲、傳播昆曲成了她的習慣。

對於很多昆山人來說,一天的生活常常從唱晨曲、聽晨曲開始,唐美珍也不例外。早上7點不到,她就騎著電瓶車來到了亭林公園。小亭子裡,曲友們有的拉二胡,有的吹笛子,唐美珍唱起昆曲段落,一段段婉轉清麗的戲曲,吸引了不少晨練市民駐足。

上午10點,唐美珍來到了錦溪古鎮,與曲友拍攝一組昆曲藝術照。唐美珍換上粉戲裝、戴上頭飾,在燕月樓上輕搖折扇,在古老石橋下水袖飛舞……不到1小時,一組優雅的“杜麗娘”照片出爐。

隨后,唐美珍趕往昆山市巴城鎮的昆曲小鎮。下午,一場上海昆劇團的昆曲講座在小鎮的俞玖林工作室舉行。昆曲小鎮幾乎每周都會開展講座、演出、培訓等傳播昆曲的惠民活動,唐美珍是這裡的常客。

城市的夜生活,自然也少不了昆曲。通常,唐美珍會搭上曲友的便車來到周庄古鎮。晚上7點半,古戲台上,一場精彩的昆曲演出剛剛開始。“我離不開昆曲,隻要周邊有演出,我都會去看。”唐美珍說,身邊的戲迷越來越多。

傳承與弘揚,古老藝術“活色生香”

在昆山當代昆劇院,由劇院青年團隊發起、創作的首個原創昆曲作品《描朱記》正在上演。這部由90后演員演繹的原創大戲,博得了陣陣掌聲。

台上,演員一唱三嘆,聲聲縈耳﹔台下,14歲的昆曲學員孫仁杰和著唱詞默默念白。“再過4年,我就要從戲校畢業了,現在昆曲發展得這麼好,我對未來充滿期待。”孫仁杰說。

2015年,昆山當代昆劇院成立,如今已是發展昆曲的中堅力量。“我們每年都會開展100場走進學校、機關單位、社區和企業的活動,昆曲演員走下舞台,走出劇院,走到市民身邊。”昆山當代昆劇院黨支部書記瞿琪霞說。

民間昆劇團也正在快速成長。昆山百花劇團創始人許正龍回憶,2011年劇團成立,由於知名度不高,第一年就虧損了19萬元。近年來,隨著昆曲市場變大,百花劇團扭虧為盈,劇團人員的月均收入達到8000元,“喜愛昆曲的觀眾越來越多了,每年要到各地演出上百場。”

過去,昆曲愛好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如今,喜歡昆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1987年,昆山玉山鎮第一中心小學成立了首家“小昆班”,30多年來已開到昆山各區鎮,培訓了5000多名昆曲學員。今年13歲的陳凌峰就曾是“小昆班”成員,小學畢業后進入戲曲學校。他的父親說:“在兒子的影響下,我們全家對昆曲產生了濃厚興趣,每次有演出都會去看。”

近年來,昆山舉辦了高雅藝術回故鄉、良辰雅集、周五有戲會等活動,並利用昆玉堂、楊守鬆工作室、俞玖林工作室等平台,長期進行昆曲藝術表演和展示活動,在保護、傳承、弘揚昆曲藝術上不懈努力。

要讓古老的昆曲藝術“活色生香”,硬件投入上得下足功夫。近年來,昆山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昆山大戲院、昆山當代昆劇院等一批高規格劇院建成﹔在周庄、錦溪、巴城等區鎮,各種古戲台和文化中心劇場先后設立……“昆曲之城”正在誕生。

百戲與昆曲,盛典帶來發展機遇

不久前在昆山落幕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已連續舉辦3屆。每逢盛典,全國各地的戲曲人相聚昆山。

連續3年來看百戲盛典的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陳鵬,明顯感受到昆山的文化氛圍越來越好,城市的“戲味”越來越濃。

昆山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馮惠清介紹,昆山相繼出台《文化體育惠民三年提升工程實施方案(2018—2020年)》《昆山市昆曲發展規劃(2018—2022)》,推進昆曲藝術與城鄉經濟、江南文脈、特色旅游、城市風貌協調發展,推動昆山建設成為“昆曲之城”。此外,昆山共安排各類昆曲扶持資金1.77億元,支持昆曲劇目創作,培養引進昆曲人才,扶持昆曲社團、工作室等。

百戲(昆山)盛典的推動,不僅讓昆曲迎來了新機遇,也讓昆山人的生活更“有戲”。

11月6日,一場陝西折子戲專場在張浦鎮金華村田園鄉村大講堂舉行,這是百戲盛典演出首次來到鄉村。“演出非常精彩,沒想到村裡能有這樣的大舞台。”今年75歲的金華村村民王冬泉說。

據介紹,昆山已投資500萬元,修建30個鄉村戲曲舞台,讓高雅藝術走進田間地頭。“不僅要‘送戲下鄉’,還要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學戲、唱戲的舞台。”馮惠清說。

如今的昆山,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無論劇場舞台還是街巷茶社,處處曲聲,濃濃戲韻,戲曲藝術正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