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江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從這裡發源

2020年12月16日07:33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南水北調,從這裡發源

編者按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都水利樞紐,對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江都水利樞紐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亞洲最大的泵站樞紐。一代代江都水利樞紐人以爭先、創新、堅守的精神底色,詮釋了新時代“源頭精神”的深刻內涵。經過多方採訪,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同步推出“探尋‘源頭精神’”全媒體系列報道,全方位展示現代版“大禹”甘守源頭的責任與擔當。

一樹金黃,一地靜美。近日,江都水利樞紐的銀杏大道,迎來了一年中最絢爛的時節。

老江都人親切地把這座特大型水利工程簡稱為“引江”——引長江、連淮河、穿湖泊……從這裡開始,13級泵站調水讓浩浩長江水攀越十幾層樓的高度,送達山東半島。2013年底,從這裡北上的長江水有了一個“新身份”——南水北調東線水。

銀杏大道不遠處刻有“源頭”字樣的石碑提醒著往來的人們:這裡,正是中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起點。

“南水北調,我很關心。這是國之大事、世紀工程、民心工程……”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都水利樞紐時的重要講話言猶在耳。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夢想成真,時間見証了江都水利樞紐走過的不平凡歷程。7年醞釀,17年建設,57年運行……這顆“江淮明珠”不僅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也是全國第一、亞洲最大的泵站樞紐。一次次破冰試水,一項項思想上、實踐上的探索與創新,向世界展示了江都水利樞紐建設管理者敢闖敢試、筑夢前行的爭先精神。

一江清水向北流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點來是可以的。”1952年,毛澤東視察黃河時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偉大設想。如今,這一世界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已在中國版圖上勾畫出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網格局。

“南水北調工程源自江蘇,始於缺水問題。”省水利廳副廳長、曾任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的張勁鬆解釋道,“蘇北地區從整體上講,除洪水威脅外,還是個缺水地區,特別是沿海墾區和徐淮地區,缺水嚴重。”省水利廳原副總工程師潘賢德回憶:“興建江都水利樞紐,從1954年開始醞釀,其思路最初就是從‘扎根長江、引江濟淮’開始的。要把長江水抽引上來,運送到徐淮地區,就必須建抽水站。”

將長江水調到黃河,有30多米的高差。當調到微山湖地區時,就有28米左右的落差,相當於9層樓的高度,其難度可想而知。那時,新中國正遭遇經濟最困難時期,要不要建設這個大型抽水站?能不能讓長江之水往高處流?會不會產生海水倒灌等負面效應?經過一系列的疑問、爭論,經過無數水利專家多年的論証,“1960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建站。江都抽水站第一站,1961年底開始建設。”盡管時光已過去近一個甲子,江都抽水站建站時的情形,曾任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總工、94歲的張堯培仍歷歷在目。1963年江都第一抽水站試車那天,現場指揮一聲令下,奔騰的水柱伴著隆隆巨響隨高壓空氣噴瀉而出,越過出水管駝峰(注:水到達最高揚程,再下來形成類似曲線一樣的弧度,其頂點處就是駝峰),匯入上游高水河……張堯培至今還記得現場群眾爆發出的掌聲與歡呼聲。

“很多創造和嘗試都是第一次!”88歲高齡的潘賢德非常感慨,“上世紀60年代初建設這樣一個大型抽水站,國內沒有現成圖紙,從國外也沒法搞到資料,生產廠家沒有制造過大型機泵設備。”

江都抽水站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建造、自行安裝的大型抽水站。1982年,江都水利樞紐被國家質量鑒定委員會評為全國第一個水利建設優質工程。

南水浩蕩潤天下

江都水利樞紐是一個匠心獨具的龐大水利體系,它以江都抽水站為核心,由4座大型泵站(現定名為江都一站、江都二站、江都三站、江都四站)、12座大中型水閘及套閘、輸配電工程、引河工程等配套工程組成,工程至1977年全部完工,實現了江水北調、自流引江、抽排澇水、排泄洪水等多個功能效益最大化。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在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基礎上的擴建工程。可以說,南水北調堪稱江水北調的‘放大樣本’。”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黨委書記、主任夏方坤表示。

如今,江都水利樞紐也是國家水情教育基地。講解員顏蔚對參觀的中學生們介紹南水北調工程的前世今生: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開工。2013年8月15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過全線通水驗收,工程具備通水條件。從揚州市境內的長江引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輸水,以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為調蓄水庫,經泵站逐級提水進入東平湖分水兩路,一路向北穿黃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膠東地區供水。全線設有13個梯級抽水站,其中江蘇境內9級,山東境內4級。

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水文站站長孫正蘭1991年6月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這裡。當時,裡下河地區發生洪水,在老家的她心急如焚。讓她沒想到的是,洪水很快退去,使得她在7月如期報到,從此她對崗位萌生了由衷的自豪:“這些年來咱們江蘇風調雨順,有江都水利樞紐這座‘定江神針’天大的功勞!”

50多年來,江都水利樞紐不辱使命,自1963年至今年9月底,共抽引江水1525億立方米(下稱“億方”),相當於51個洪澤湖的蓄水量。抽排澇水400億方、泄洪20071億方、自流引江1328億方、發電9500萬千瓦時。浩浩長江水奔騰北上,滋潤著數十座大中城市,修復了北方的自然生態,惠澤約1.2億群眾。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水7年來,江蘇已累計向山東調水超47億方,相當於給齊魯大地送去5個駱馬湖的水量,水質也持續穩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質Ⅲ類以上,可以說保質保量、按時按段地完成供水目標。

引水敢為天下先

不為外界所知的是,近60年來,在江都水利樞紐這座不起眼的“小島”上,累計走出1位全國先進生產者、1位全國先進工作者、1位全國人大代表、2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5位全國水利技能大獎獲獎者、11位全國水利技術能手,130余人獲得省級先進個人。“國家優質工程金獎”、“百年百項杰出土木工程”、中國大禹水利科技一等獎1項……單位獲得的省級以上榮譽更是不計其數。

上世紀60年代,在高中畢業生都很稀缺的情況下,來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工作的不少都是大中專生、甚至是名校大學生,技術人才佔總人數的八成以上。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湯明根等率先研發出自浮式移動氣壓沉櫃,運用氣壓排水、浮體穩定等原理,解決水閘水下平面的修補問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上世紀90年代,孫漢明等對二站進行自動化監控系統改造,使泵站較早實現“集中控制、少人值守”﹔進入新世紀,湯正軍、周燦華等率先研發新型啟閉機,並對泵站進行信息化改造﹔魏強林、張宇、李揚等將智能技術應用到實踐中,創新成果“泵站智慧巡檢系統”獲2019年全國水利職工創新成果評選一等獎……爭先創優的基因、爭當標杆的意識,深深融入江都水利樞紐幾代人的血脈裡。

“我們工程最大的特點是泵站,泵站的設計水平、施工水平和管理運行的水平在全行業處於領先地位。”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副主任周燦華滿是自信,“江都水利樞紐一直在做技術和管理輸出,至今全國有不少泵站仍然交給我們代管。”

“江蘇不僅是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地理位置上的‘源頭’,也是這一宏偉工程規劃概念上的源頭,更是南水北調工程實踐意義上的源頭。”張勁鬆說。

江水湯湯,歲月流轉。無數的“首次”“第一”早已凝鑄成江都水利樞紐的成長標簽,歷經半個多世紀,見証著現代版“大禹”甘守源頭的責任與擔當。

本報採訪組 任鬆筠 田 梅 包聞軍

王高峰 朱 威 紀樹霞

本篇執筆 朱 威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