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啟動專項救助 讓流浪露宿人員安全過冬

2020年12月17日07:16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流浪露宿人員,你們還好嗎

這兩天,全省多地最低氣溫降到零攝氏度以下。省民政廳下發通知,開展“傳遞溫暖 送去關愛”專項救助行動,讓露宿人員得到及時救助、安全過冬。工棚、橋梁、涵洞、車站、城鄉接合部等區域是民政、公安等多部門重點巡查地域,市民如發現流浪乞討人員,請報警或撥打當地社會救助管理站電話。

24小時專人接受求助

“大爺,天太冷了,去救助站洗個熱水澡吧,有熱菜熱飯,還可以幫忙買票回家。”在南京站廣場售票大廳門口,南京市社會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名留宿售票廳的老人,勸說其接受救助。在老人表示拒絕后,救助人員將御寒棉服留給老人,並留下聯絡卡,叮囑他有事打電話,附近就有救助專用車接送。

南京市救助站負責人杜彬介紹,連日來,他們聯合公安、城管、衛健委等部門,重點對轄區內廣場、公園、車站、橋梁涵洞、工地等區域展開多頻次排查。發現危重病人、疑似精神障礙患者,及時送定點醫院救治﹔不願進站接受救助的,發放口罩、棉衣、棉被及食品,並留下聯絡卡。

近幾年,我省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數量逐年遞減,過去3年分別救助了5.1萬人次、4.2萬人次和3.6萬人次。根據省民政廳要求,今冬專項救助期間,要建立四級救助網絡,統籌各級各部門力量,實現街面巡查全天候、廣覆蓋,確保流浪乞討人員能夠第一時間被發現、被救助,確保不發生凍餓死傷等極端事件。

全省15家救助站承諾,24小時有專人在崗值班接待,求助熱線24小時暢通,救助專用車輛24小時備勤,確保隨時救助應急響應。

智慧尋親助流浪者回家

去年我省對長期滯留、很難找到家的群眾實施精准甄別,全省共尋親成功4380人次。

上個月,走失12年的小麗(化名)回家了。小麗走失時女兒才6歲,如今已經上大學。小麗尋親成功,離不開先進的“智慧”方法。

2008年4月,南京市救助站接收了一名患有精神障礙的流浪女子。該女子基本不說話,工作人員多方查找其信息,一直沒有線索。2009年8月,根據政策,救助站將其安置在南京點將台社會福利院。這名女子就是小麗,她在福利院一住就是12年。

盡管安置了,救助站卻始終沒有放棄為小麗找家。2020年10月,尋親人員在信息“再梳理”時發現,按照推算,小麗應該辦理過二代身份証。當年因為技術手段相對單一,無法比對,如今能否再進行一次人臉識別比對?工作人員當即函請安徽省定遠縣公安局馬義民工作室進行人臉識別比對。

沒過多久,馬義民工作室傳來好消息,沭陽縣一女子高度疑似。救助站立即與疑似女子的家人聯系,所有信息全部吻合。11月18日一大早,救助站護送小組從福利院接上小麗,送她踏上回家的路。小麗丈夫回憶,妻子生孩子后突患精神疾病。2008年他帶著小麗去南京打工,后來小麗在南京走失,多方尋找無果。

南京救助站尋親隊員曾建強介紹,這批“再梳理”很有成效,已為10名安置對象找到家。

隨著智慧尋親服務的深化,全省各地民政部門都在與公安機關合作,綜合運用人口管理信息系統、DNA鑒定、人臉識別等技術,第一時間進行信息比對。通過全國救助尋親網、“頭條尋人”以及社會愛心尋親平台,各地運用語言學、心理學和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幫助滯留人員回歸家庭。

常態化回訪減少重復流浪

雖然身份甄別手段日益先進,但各救助站每年還是會有一批長期滯留人員無法找到親屬。對此,各地探索轉變救助方式,對滯留超過3個月仍無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救助對象進行就地安置,戶口登記到公辦福利機構。落戶安置,是將流浪乞討人員納入社保體系,幫助其擺脫生存困境的重要環節。去年,全省安置這類人員490名。

減少重復流浪,還需在源頭治理上下功夫。據悉,各流出地救助管理機構將建立完善流浪乞討返鄉人員信息台賬,把有關情況及時通報當地鄉鎮、街道。民政部門將符合條件的返鄉對象納入特困、低保等救助范圍,落實“單人保”政策。

此次專項行動還要求,春節前各救助站要對送返人員進行一次大回訪,對未成年人回訪率要達到100%。通過回訪,了解其家庭狀況,確實存在生產、生活及基本醫療保障方面困難的,協調當地鄉鎮、街道及相關部門按照政策予以幫扶,避免其陷入重復流浪的困境。本報記者 唐 悅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