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鹽城鹽都佳富村:風景佳百姓富

本報記者 何 聰 姚雪青

2020年12月18日07: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佳富村:風景佳百姓富(“十三五”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新亮點)

《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8日 第 01 版 版面截圖

原題:佳富村:風景佳百姓富(“十三五”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新亮點)

藍、黃、綠,三色線的旅游公路一直通到江蘇省鹽城市佳富村村口。嚴國琪剛從福建送菜回來,一臉疲憊卻又興奮:“這趟掙了1萬塊!”

古槐、清溪、“小洋樓”,車在一棟二層小樓前停下。白牆黛瓦、小套窗、小飛檐,保有鹽城本地鄉村風貌。進屋一瞧,總面積近150平方米。

“以前房子小環境差,60多平方米,兩間房,孫子孫女長大就住不開了,兒子兒媳打工回來沒地方睡,要麼借宿,要麼睡沙發。”嚴國琪的父親嚴東明說。

據調查,蘇北上世紀80年代以前有農房近50萬幢,年代久、面積小、質量差。

全面小康,江蘇的短板在蘇北,蘇北的短板在農村,農村的短板在住房。2019年,江蘇全面啟動蘇北農房改造工程,一方面鼓勵農民進城進鎮買房居住,一方面按照鄉村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計劃3年內改善蘇北30萬戶農民住房條件,切實提高群眾生活品質。截至今年9月,已改善17.6萬戶農民住房條件。

“不用錯地、不建錯房、配套要實用、經濟能承受、蓋農民滿意的房子。”鹽城市委書記戴源介紹,鹽城在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時,提出了許多具體要求:靠近大道、河道,貼近農業園區或工業園區,遠離高鐵、高速公路、高壓線,房子不超過3層,體現鄉村特色,能夠發展產業。

鹽城市鹽都區試點先行。2018年,佳富村啟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可把我高興壞了!”嚴國琪與父母一商量,馬上報了名,拆舊房能拿到省裡補助資金15萬元左右,置換120平方米的新房幾乎不掏錢,但家裡人口多,就挑了大戶型,加上裝修添了10多萬元。

村民參與設計,房子住著格外滿意。“樓梯比一般的矮、門外沒有台階,出門有塊菜地,衛生院在隔壁——條件不比城裡差,生活自在還方便。”嚴東明平時開三輪車接送在鎮裡上學的孫子,順路載上果園的客戶和村裡的游客。

2018年9月以來,鹽城全市累計改善9.2萬戶農民住房條件。

三色標志的旅游公路經過一條清澈的河流,延伸到老村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帶動老村面貌一新。過去小河兩邊的廁所和牲畜圈舍,現在成了整齊的菜地﹔河坡道上的垃圾清理了,種上了綠樹。每家門口放有分類垃圾桶,村裡有專門的保潔隊伍,還建了垃圾集中回收點和微動力污水處理設施。去年,在政策支持下,家家戶戶屋外的旱廁變成了室內的抽水馬桶,牲畜圈舍改成車庫。

居住品質提升,生產生活方式也悄然改變。佳富村村干部卞業興介紹,本村傳統產業果蔬種植以前不成規模,品質也一般。當地在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同時,將全村劃分為旅游服務區、老村體驗區、果蔬採摘區、新村生活區等4個功能區域,以名特桃果為主導產業,打造特色桃果觀光園。

村民集中居住、土地流轉整理以后,桃子、梨子、葡萄以及各類蔬菜等連片種植,共4500畝,由集體農場和家庭農場規模經營,年產果蔬8000噸、年收益3000萬元。

搬進新家,看到產業日漸興旺,多年在外打工的嚴國琪夫妻倆決定留下,一個貸款購置了貨車給村裡果園、蔬菜基地做配送,一個在附近工業園區的包裝廠做會計,“加上土地流轉收益,一年能有20多萬元純收入,比在外打工翻一倍,一家人還能常常聚在一起。”

從剪枝施肥到摘桃運輸,果園串起的產業鏈,這幾年帶動500多名村民人均年增收兩萬多元,曾經的負債村,2019年村集體收入達62萬元。

村民劉海平辭去城裡的家政工作回果園務工,一年收入3萬多元,顧家掙錢兩不誤。“現在村庄這麼美,走到哪裡都有風景,收獲時節瓜果飄香。我們佳富村現在算是名副其實了!”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