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文人香”非遺傳承人找回多種古香方

2020年12月18日07:4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推動“古香”走進尋常百姓家

揚州制香技藝傳承人王其標,潛心研究古代文人香十幾載,目前,已總結出一系列成熟可行的制香步驟,成功“復原”了20余種古書中記載的名香,包括古代文人摯愛的“梅花香”、黃庭堅評價過的“鼻觀香”。不僅讓這些古代文人雅士才享有的“私藏”走入現代尋常百姓家,還讓這一綿延千年的制香技藝,成功入選了揚州第四批市級非遺項目。

近日,走進王其標的工作室,他正從身后琳琅滿目的香料櫃子中取原料,龍腦、加裡曼丹、檀香、蒼術等,將瓶瓶罐罐一字排開后,開始准備制香。稱重、過篩、拌和、摔打,每一個步驟都精致、專注,充滿儀式感。

我國焚香文化久遠,揚州人自古就對制香頗有研究。揚州出土的兩漢時期的博山爐,以及大量的其它香器、香物就是証明。到了唐代,高僧鑒真東渡弘法,也帶去了中國的香文化。北宋時期,在揚州待過的韓琦、歐陽修、蘇軾等,都留下了很多制香、用香的佳話。有人評價說,揚州是一座中國熏香文化通史式的古城。

對於揚州文人香非遺傳承人王其標來說,這座城市的味道還藏在流傳了2000年的裊裊香氣中。

“古人為什麼熱衷焚香、品香?如果認真分析,不同的香方營造了不同的意境,也代表了中國傳統的不同的審美。”王其標說,揚州人至今早晨有掃地焚香的習慣,早晨一起床,打掃干淨庭院,再焚一炷香,作為一天的開始。

“古人制香的香料分為單方香和合香。單方香通常是沉香、檀香等,但單方香燃久了,會讓人有不適的感覺。所以古人流傳下來的,基本是合香,不同的香味就有了不同的香方。”王其標介紹,從宋代開始,像韓琦、黃庭堅等文人,他們不僅經常用香,還會親自撰寫香方、自己做香,做完之后,還會作為禮物送給朋友。而他目前研究復原的香方,主要依據明代揚州人周嘉冑所編纂的《香乘》,這是一部制香的典范制作,其中所記載的香方種類方式繁多。

“我們常用的制香香料有50多種,每一種都有一個最地道的產地。”王其標說,揚州並不是香料的產地,為此他們走遍全國尋找各種香料,每一種香料,隻有在最好的產地,才能孕育出最佳的香氣。以前我們會到廣州、廣西桂林等地採摘桂花,后來發現,蘇州東山島有兩株600多年的桂花樹,桂花香味純正濃烈。

香料選好了,制香的過程也容不得絲毫含糊。“化香是一種揚州的獨特工藝,比如檀香,目前市場上很多是直接切成片直接打粉再進行合香,而我們是切成薄片后,用茶葉水泡三天,把火氣去掉,再陰干進行合香。”在王其標的工作室裡,他邊演示線香的制作流程,邊解釋他所總結創制的制香步驟,依方配伍、和香粉、醒香泥、塑形成香、理香、窨藏醇化等,每一個步驟都嚴謹精細,以保証大自然的精華在精確的配比中,得到最佳釋放。

經過多年努力研究,王其標已經恢復了20多種《香乘》中所記載的名香,如“韓魏公濃梅香”,王其標說,點燃此香,如同置身於初冬雪融時的梅林,濃香扑鼻。再如“鼻觀香”,黃庭堅認為此香恬淡寂寞,具有瀟洒風度,與制香人性格相似,“聞其香,如見其人”。在研究香方及復原制作的過程中,王其標漸漸發現,揚州在香器制作、制香技藝以及雅集香文化方面資源非常豐富。一邊研究著制香手藝,另一邊,王其標還開始不遺余力地發掘揚州的香史。每當有所發現,他會寫下大量文字,試圖讓更多人了解這座城市的嗅覺審美史。揚州歷史上玩香的名人秦觀、鄭板橋,揚州出土的香器方物,揚州文士的靜室風尚……這些都成為他研究的對象,並被他有序地整理成書,從此讓揚州的香學史有了比較詳實、連續性的總結回顧。他將這些整理成了《揚州香事》一書,在工作室開設傳統香文化課,推廣和宣傳揚州香文化。如今,他的香文化課接受的人群越來越多,不少外地人紛紛慕名前來學習。他也受邀前往全國多所知名高校甚至是國外進行多場推廣講解,讓更多人了解、認識中國的香文化。

隻有普遍得到公眾認可的傳統文化,才有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才能進一步發揚和流傳下去。穿越千年而來的傳統文人香,進入現代,又應該如何傳承與發展?王其標有自己的思考:“制香,無論是藏香、藥香還是文人香,都是為生活服務的。”在他看來,過去主要用於文人雅士集會、創作使用的文人香,如今早已具備走進尋常百姓家的條件。舉個例子,他們制作了大量的香囊,這些香囊不僅外表不同,成分也不同,有提神醒腦的、防疫的、助眠的,無論是芳香空間還是保健,都對提升生活品質、促進身體健康非常有益,有助於香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普及推廣。“隨著國家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大家普遍更注意生活品質與幸福感的追求,無論是書畫鑒賞、古琴演繹,還是文人香的品鑒,都是從細節上去理解和美化生活。”

劍 飛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