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創成無錫首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2020年12月18日11:33  來源:無錫日報
 
原標題:宜興創成無錫首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打造全域旅游新樣板

一座千年崇文的江南古城,擁有著7000多年的制陶史和瑰寶紫砂,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園中的自然稟賦,賦予了小城宜興多重美好。早在千年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便在宜興留下了“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隻為溪山好”的願景。而如今,這樣的一份美好一直在延續。

描繪宜興美好新圖景,宜興找到了新抓手,即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引領產業轉型、提升城市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的戰略選擇,是用新發展理念推動宜興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全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在這樣的理念貫穿下,宜興充分發揮自然稟賦優勢,整合轄區內豐富旅游資源、人文資源等,打造“城市即生活,生活即旅游”新空間。歷時四年創建,宜興成功躋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行列。12月17日,在山東威海舉行的“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進全域旅游、大眾旅游發展”培訓班上,宜興捧回了“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榮譽。

“金鑲玉” 呈現城市發展最佳狀態

“陶式生活”,宜興獨有的一種生活方式。為何提出打造“陶式生活”?宜興的旅游資源豐富多元,但資源的體量和影響力都不夠大,景觀和周邊城市也存在同質化問題,“陶式生活”便於涵蓋和串聯宜興的多元文化體驗。“人民的美好生活正是全域旅游發展的終極目標。”宜興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許夕華說。

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首先是基於宜興的陶瓷產業,7000多年的制陶史,馳名海內外的“中國陶都”,這是宜興最閃亮的名片與品牌﹔其次便是延伸至優良生態的“陶醉”,陶、竹、洞、茶、禪的多元文化,生態資源得天獨厚,讓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能陶醉其中,流連忘返﹔再是沉醉於慢生活中的“陶然”,林語堂說:“隻要有一把茶壺,中國人到哪都是快樂的。”在宜興,這就是一種休閑的生活方式,也是現代人內心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最終實現便是情操的“陶冶”,全域旅游不僅是給人帶來身心的愉悅,更是精神上的正能量,從而促進文明程度的整體提升。

“金鑲玉”,宜興全域旅游發展模式。“金”就是全域旅游,“鑲”就是融合,“玉”體現的則是產業、城市、生態、文化、民生等各個方面,呈現的是城市協調發展最佳狀態。如在產業方面,宜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一方面嚴把制造業門檻,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旅游業態,旅游增加值佔經濟總量逐年穩步提升。城市發展方面,宜興將全域旅游主線貫穿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城市即景區、旅游即生活”的形態日益明顯﹔ 在民生方面,全面提高群眾參與全域旅游發展的積極性,將旅游業打造成為增加群眾工資性、財產性、經營性收入的一個主渠道。

破立並舉 繪就“陶式生活”新圖景

宜興旅游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品牌很響,但如今卻逐漸走入瓶頸期,產品過於傳統,除此以外,還存在資源“多小散”、力量“不聚合”等問題。破立並舉,補短板,便是宜興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的重點。

綠色優先,夯實生態基底。在宜興新一輪城市發展規劃中,宜興將超全市域36%面積劃為生態空間,始終堅持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環境整治上,近三年內,宜興投入28.4億元實施污染防治項目超800隻,關停化工企業338家,大氣、水環境質量大幅提升,成為江蘇省兩個生態保護引領區之一。空氣優良比率從56.8%提升到82.5%。太湖治理成效顯化,水質優Ⅲ比率提升41.5個百分點。實施礦山環境整治項目60個,修復工礦廢地1.5萬余畝,廢棄礦坑建成網紅公園、懸崖酒店、A級景區。投入22億元完成全部3324個自然村環境整治,5個10億級特色田園產業園加速壯大。

為破解宜興旅游“滿天星星不見月”的產業格局,宜興將生態文化旅游業定為三足鼎立產業結構之一,推出10億元引導資金、旅游用地“五個一批”工程等實招,三年新增旅游項目建設用地3434畝,佔國家下達新增指標54.7%。除此以外,出台“先照后証”政策,破解民宿合法身份難題,為鄉村民宿頒發特種行業許可証315張,免費安裝治安管理和無証入住系統。為保障重大項目快落地、快推進,宜興建立重大項目“6+1”制度,“預審+代辦”讓旅游項目步入“高速時代”,各部門出台23項集成政策,三年引進億元以上旅游重大項目22隻、總投資662億元,蔣建寧、陳向宏、吳國平三位業界領軍人物在宜興親自實施三隻百億級項目。

為加強公共服務配套,三年內,宜興投入的各類財政資金達124.5億元。傾心打造“宜路陶醉”公路品牌,新改建9條旅游公路、打通兩處隧道,累計100余公裡,新建綠道20公裡,推出免費旅游直通車,以江蘇最高分獲“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投資2000萬元在高鐵站改建全域旅游服務中心,投資1500萬元建成市、度假區兩級智慧旅游工程,投資1000萬元建設旅游交通標識系統。除此以外,宜興構建起了“1+9+N”市鎮村三級全域旅游服務體系,形成“政府搭台、市鎮合力、社會參與”的旅游公共服務市場化運營機制。創成國家地理標志產品7個,打造了陽羨茶、宜興紅、文創宜興等優質企業共建共享的區域性公共品牌。智慧旅游項目兩次榮獲“省智慧旅游示范項目”。4A景區實現全景智能導覽。

領跑長三角 打造“全域旅游”新樣板

作為無錫首個創成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板塊,宜興的示范意義何在?

宜興是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全國制造業百強縣,近年來,在全國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新型城鎮化等百強縣榜單均名列前茅,是江蘇乃至全國產業、城市、生態、農業、文旅等各領域發展最為均衡的地區之一。“經濟強勁而開發強度卻隻有20%,這代表了一種符合經濟內在規律的發展模式、科學路徑。”宜興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任倬介紹。以全域旅游來緩解產業轉型陣痛,這對於經濟發展處於宜興身前的“標兵”、身后的“追兵”,和飽受環境問題困擾的傳統制造業發達地區,都具有超越旅游本身的借鑒意義。

業態融合,不斷以“旅游+”打造產業發展新亮點。為推動“文化+旅游”,宜興投資30億元,在東氿畔城市最佳空間建設成文化旅游消費集聚區,出台大量政策促進民間博物館藝術館發展。大力修繕蜀山古南街、周鐵老街等古街,建設太華新四軍紀念館等紅色旅游場館傳承紅色精神,均對游客免費開放。除此以外,宜興還將獨特的地域文化融入旅游項目、旅游商品開發和產品設計,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看、可玩,讓宜興文化生動鮮活。“體育+旅游”實現新跨越。近年來,宜興建成以戶外運動體驗為主題的龍池山自行車公園、深氧健身公園等10多個體育公園,積極舉辦宜興國際馬拉鬆、環太湖自行車賽等,利用水資源積極舉辦帆船賽等體育賽事,被評為“中國十佳運動休閑城市”“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體育旅游精品目的地”“2019中國體育旅游十佳精品線路”(江蘇唯一入選)。

以一業興百業,全域旅游推動了城鄉融合、產業融合、產城融合等,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轉換動能、優化升級提供了新“引擎”。以城鄉融合發展為例,宜興探索農民“變網紅、變股東、變業主、變員工”的“四變”路徑。培訓百名陶瓷文旅直播網紅大眾創業﹔實施“飛地模式”“土地經營入股”等富民模式,核定村民持股28.18億元﹔龍隱江南的空心村租賃模式登上《人民日報》頭版﹔洑西村的鄉村旅游聯合體、白塔村的鄉村旅游合作社、西望村的校村合作、美棲村的“基地孵化”、鄔泉村的一二三產融合等模式亮點頻出。村級穩定性收入全面超20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萬元,旅游鎮村超3.7萬元。

立足長三角,躋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宜興還需繼續發力,致力打造長三角最美節點城市、最佳旅游目的地。下階段,宜興將加速特色化發展,圍繞“吸引來、留得下、好再來”的目標,立足資源稟賦在“特”和“精”上做文章,打造全域旅游特色產業鏈。另外,在進一步提升旅游公共服務的同時,加快旅游標准化建設,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標准,繼續推動城鄉融合,提升城區文旅消費集聚區旅游化水平,引領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提升涉旅企業標准化管理水平,打造宜游、宜居、宜業、宜人的美麗宜興。(蔣夢蝶)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