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看江北·強度篇

南京江北新區:集聚人才護航企業 打造區域增長極

人民網記者朱殿平

2020年12月23日09:28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編者按:6月27日,南京江北新區迎來獲批5周年。5年間,這座江蘇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從經濟、社會到民生多方面均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發展成果。值此之際,本網將從高度、速度、熱度、強度、溫度五個維度推出“‘五度’看江北”系列報道。今天推出強度篇。

新區要發展,人才是關鍵。80萬!這是南京江北新區獲批五年來淨增的人口數,其背后是配套政策和改革創新的強力支撐。五年來,當地以企業為主體,以人才作抓手,秉持著“驅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支點、推動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支撐長三角國際化發展的門戶樞紐”的使命擔當奮力前行。

筑巢引鳳,留住才是關鍵

發展之道,首在得人。

今年4月,南京江北新區發布了一則招聘骨干教師的公告。除了正常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之外,還可一次性享受一筆不菲的科研和安置費用。如此優厚的待遇,彰顯著江北新區的決心:從教育、醫療等生活配套上以足夠的誠意留住人才。

五年時間裡,江北新區人口淨增80萬,累計匯聚各類人才36.8萬余名,高層次人才超過了1850名,留學回國人才超3250名,國際化人才佔比達到了三分之一,其中還有兩名諾貝爾獎獲得者。

此起彼伏的“人才爭奪戰”中,江北新區的魅力何在?

五年來,江北新區在引才政策上實現了三步走,步步穩,步步先。2018年,江北新區制定出台《“創業江北”人才計劃十策》及實施細則,構建覆蓋從金字塔尖到塔基的全方位人才政策體系﹔到2019年,出台優化升級人才十策2.0版,發布首個產業人才政策《南京江北新區集成電路人才試驗區政策(試行)》及實施細則,探索建立新區人才舉薦制度,打造高層次人才直通車。

數字的背后,不僅是城市虹吸效應的簡單現象化,更是一場全鏈式持久戰的戰略成果。

2020年,江北新區推出政策3.0版《關於促進自貿區人才發展、優化升級“創業江北”人才計劃十策實施辦法》,聚焦加大國際化人才引進力度,加大柔性引才用才力度,賦予企業舉薦認定人才權限,實施“人才金卡”定制服務等。

人來了,如何才能留住?

在人才引進方面,還有一組數據:2018年以來,江北新區新增青年大學生超6萬名,這批人將來在新區發展都會面臨子女就學的問題。人口的大量流入,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教育資源供給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

為此,在江北新區的“教育質量三年提升計劃(2018—2020)”中,明確投資70億元新建34所學校,截至2019年底已經有20所建成交付,剩下的14所將在2020年全部完工。

與此同時,江北新區開展了一場教育領域的創新實踐。2018年10月,江北新區啟動《備案制教師管理辦法》,取消編制內教師與自聘教師的待遇差別﹔2019年7月,新區開展名校長選拔……有了入口,有了激勵,教師隊伍的師資力量和層次問題迎刃而解。

以基礎教育為切口,江北新區為留住人才的后勤保障打開了一扇窗。同時可見的還有,江北新區內的三甲醫院紛紛落地,以江心洲大橋為代表的各個交通項目穩步推進……江北新區的民生短板正在一一補齊,軟環境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升級中。

親商營商,打造發展軟環境

“以往申請《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証》有一系列繁瑣的流程,需要提交20項材料給各個審批部門,一趟流程跑下來大約要1個月。” 南京台醫精准健康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從事醫療器械的貿易公司,企業相關負責人說,在江北新區,企業隻需要根據項目清單提交14件申請材料,5個工作日就能拿到《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証》。

據統計,自2018年實施証照分離改革以來,江北新區已累計惠及企業17437家,其中直接取消審批723家,審批改為備案75家,實行告知承諾制3644家,優化准入服務12995家,充分激發了創新創業活力。

為了解決之前橫在納稅人面前的堵點,江北新區大力推進145項業務全程網上辦和12項業務全程郵寄辦。目前,在江北新區,新辦企業辦稅僅需0.4天,不動產交易登記最快10分鐘,90%的業務都可以實現線上辦理,實現了時間最短、體驗最優、效率最高。

今年2月,江北新區發布《關於應對當前復雜形勢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從加大創新支持、引導產業發展、加大財政支持、服務保障企業等四個方面出台了16條靶向精准、干貨滿滿的扶持政策。在這份《意見》裡,新區內的科技創新局、行政審批局、稅務局、經濟發展局等各個與企業相關的行政單位都紛紛走上了幫扶企業度過疫情的第一線。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興。

以高效治理、貼心服務為支撐,獲批國家級新區五年來,江北新區建設了可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一流營商環境,生產總值淨增1300億,一般公共預算淨增153億元,經濟增速連續9個季度領跑全省,區域增長極作用日益凸顯。

(責編:耿志超、吳紀攀)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