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明起通車 繞城公路閉環

2020年12月23日07:55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明起通車

12月22日,南京市交通運輸局發布公告: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長江五橋)自12月24日起通車。江心洲長江大橋通車后,將與寧馬高速改擴建工程油坊橋互通主線、312國道龍華立交至張店改擴建工程等線路,形成南京繞城公路閉環。

22日,記者來到南京至馬鞍山國家高速公路油坊橋互通工程現場,看到整個互通主線都已完工,與江心洲長江大橋連接的4條匝道已具備通車條件。

“油坊橋互通立交和南京繞城公路、江心洲長江大橋一並實現跨江快速環線功能,同時它還是國家路網G42上的重要節點。”油坊橋互通工程指揮長陳小寧用“三重職責、七路交叉”來說明它在南京路網中的地位:“在南京市域范圍內,它連接著鳳台南路、宏運大道、龍翔大道、繞城公路、寧馬高速、江心洲長江大橋、江山大街7條道路,關系到岱山、河西江山大街片區上百萬市民的出行。”

在南京繞城公路上,油坊橋互通一直是一個堵點。交通流量顯示,每天通過油坊橋互通的車輛達14.2萬輛,其中利用該互通轉換方向的有8.8萬輛。在油坊橋互通改造設計階段,南京市交通運輸局科學分析了擁堵原因,發現主要的堵點在油坊橋互通內一段200米的“交織段”。南京繞城公路主線去往大勝關長江大橋(三橋)方向,與鳳台南路往三橋匝道方向的車流在200米的距離內形成交織,造成常態化擁堵,大大降低了繞城公路的通行效率。復雜的位置使得改建后的油坊橋互通擁有17條匝道,成為南京有史以來最大的立交。

說起這項工程的建設歷程,陳小寧感嘆“不容易”:“整個立交地塊狹小,原地塊情況復雜。空中有兩條22萬伏的高壓線交叉,地面上有寧蕪鐵路、205國道、地鐵1號、2號線聯絡線,還有3條河流經過,地下有地鐵2號線、7號線,以及預留的地鐵S2號線。此外還有燃氣、雨水、污水管線等,都集中在這片小小地域,可以說是在螺螄殼裡做道場。”

目前油坊橋互通主線已完工,工程其余部分將在2021年底前完工。屆時,油坊橋互通擴建全部完成,取消交織段后,將有效緩解常態化擁堵。從河西、岱山、板橋新城通過繞城公路前往市區,早晚高峰可節省半小時左右。

隨后,記者來到南京江北312國道龍華立交至張店改擴建工程現場,看到雙向六車道的高架干淨平坦,同樣已具備通車條件。該工程項目負責人王強說,整個工程長6.92公裡,其中五裡橋互通到龍華4公裡是構成繞城公路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京江北312國道龍華立交至張店改擴建工程定位為:通過完善寧合運輸通道和南京“環射形”路網體系,帶動南京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功能為主,兼顧帶動南京江北新區發展的重要國家級干線公路。王強介紹,該工程新建高架橋達5.068公裡,路基拓寬改造1.852公裡,互通式立交3處。工程建成后,不但釋放了橋下空間,同時進一步促進浦口城區南北的有機聯系,大大優化江北地區的路網結構,寧合高速不再如一堵“牆”橫亙在浦口區中心區域。江北新區核心區和浦口區中心城區的居民上高速的時間可節省15分鐘。

“早在1992年,繞城公路東楊坊至劉村段開工建設之初,繞城公路環線的計劃就提上南京交通部門的議事日程。”南京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胡泊介紹,當時,南京城市道路經過上世紀80年代的建設,建成“經三緯八”的空間格局,上世紀90年代,繞城公路的建設,構建起繞城公路環線的江南部分。2003年,南京八卦洲長江大橋建成,使南京“城內成網,城外成環”的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但過江交通依然是環線交通的瓶頸。

為解決南京的過境交通問題,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南京棲霞山長江大橋陸續建成通車,與寧淮高速、繞越高速,形成南京繞城高速外環的交通格局,南京繞城高速環線完全閉合。至此,繞越高速把寧滬高速、寧合高速、寧通高速、寧杭高速、寧淮高速、寧蚌高速、寧馬高速連成一體,歷時近10年、兩次跨越長江的166公裡“大外環”,終於成環聯網。但當時由於江心洲長江大橋和浦儀公路跨夾江大橋尚未建設,繞城公路環線隻能通過大勝關長江大橋過江,繞城公路江南江北快速環線未能有效閉合。

在繞城高速環線閉合的同時,南京交通部門進一步加快繞城公路環線建設,2012年開始,南京交通部門對江北大道進行快速化改造,工程建設支撐起江北地區的主骨架。2015年開始,江心洲長江大橋和浦儀公路開工建設,與此同時,南京至馬鞍山國家高速公路油坊橋互通和312國道龍華立交至張店樞紐改擴建工程也同步建設,繞城公路環線閉合正式拉開序幕。

“江心洲長江大橋的開通,南京繞城公路實現環線閉合后,對於實現南京擁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屆時,不管身在南京城何處,市民隻要進入城市快速路,繞城公路環線最遠的兩頭開車1小時內可達。”胡泊說,繞城公路環線的閉合,和繞城高速環線一起將南京城周邊10余條高速公路連接成網,能夠有效緩解市內交通壓力,也為南京實現跨江發展戰略,以及江北新區、河西新城、南部新城、板橋新城、麒麟科技生態園的進一步發展升級創造了良好交通條件。

本報記者 梅劍飛 朱 璇

本報通訊員 孫逸飛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