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河長制覆蓋大小水體 劣Ⅴ類銷號主城率先

馬曉波

2020年12月28日10:13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棲霞區北十裡長溝東支三元祠段附近晨練的人群。人民網馬曉波 攝

最近,南京的天氣冷了起來,在棲霞區北十裡長溝東支旁住的戚文娟最近愛上了晨練。“白天帶小孫子出來,也常在這一片活動。”她說。

三年前剛搬來時,這裡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樣,水質灰黑,河道滿是淤泥。每到夏季,大家不是掩鼻而過就是繞道而行。如今,清澈的河水泛起漣漪,映著岸邊的綠植、苗木,水岸景色共同繪就一幅生動的生態畫卷。三元祠段的生態修復工程目前還在掃尾,但面貌一新的河畔還是吸引了附近不少居民。

這是當地全面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的成果。月初,南京市水環境整治提升推進辦公室對棲霞全域水體消劣工作進行了驗收,確認棲霞區全域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這也意味著棲霞區成為全市第二家、主城首個完成劣Ⅴ類水體銷號的區域。

大力整治 “老大難”告別臟亂差

清澈的河水緩緩流淌,三三兩兩的市民悠閑散步,有在嬉鬧的孩童,也有打著太極的老人。這副“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畫面,已成為北十裡長溝東支三元祠段的現實寫照。

北十裡長溝東支源起紫金山,在棲霞區境內流經堯化門、邁皋橋、燕子磯三個片區后匯入長江。在不少老南京人的印象中,邁燕片區曾是“臟亂差”的代表。燕子磯地區化工廠遍地,煙囪密布﹔邁皋橋地區老小區扎堆,城中村、危舊房林立,因受到生活污水和化工污染,東支過去就是一條地地道道的“黑臭河”。近年來,南京市和棲霞區應勢而變,探索走一條協同推進生態系統修復、化工治理轉型、舊城有機更新的實踐道路。結合棲霞區情,一場“先岸上后水下、先支流后主流、先上游后下游”的治水行動開始了。

家住邁皋橋街道寧欣苑小區的徐成如今也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他時常和老伴感慨,一樣的地界兒,跟父輩相比卻是完全不同的生活體驗。

早在2002年,徐成一家就搬到了邁皋橋。“父親就職於北崮山干休所,要不是圖離得近方便照顧,才不會選這地方安家。”徐成說,他們就住在寧欣苑小區臨街的一棟,緊隔馬路便是南十裡長溝二支。那時候,夏天窗戶絕不會打開,除了為防臭更為避免蚊虫滋擾。“從窗戶往下望,棚戶區雜亂無章,生活污水直排河道,飯店、商店和垃圾共處,畫面臟亂不堪。”

2014年起,邁皋橋街道對這條0.7公裡長的河道進行了綜合整治。覆蓋侵佔河道約1萬平米的違建被拆除了,河道輪廓重新得以展現﹔隨著沿河5個排口和10個排水片區內部雨污水管網的改造,污水下河問題徹底解決﹔河道沿線景觀配套提升,六角亭、人行橋、節點平台的搭設,居民們有了休閑好去處。“水質清了,異味沒了,現在常能看到拿著長杆打撈雜物的‘紅馬甲’,有些河道旁還裝上了攝像頭。”徐成說,南十裡長溝二支上有個長營村橋,環境變好后,橋旁平台上的廣場舞團隊一茬兒接一茬兒的來,一整天都很熱鬧。

“北十裡長溝東支、南十裡長溝二支這兩條河道水質的提升是棲霞城鄉河道變化的縮影。”棲霞區水升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棲霞區位於南京城東,南依鐘山,北臨長江,區內大小河流共計455條,水域面積約106.21平方公裡,佔總面積28.24%,境內80.19公裡的長江岸線長度全市第一。按照全市統籌安排,棲霞區於2017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河道,2018年底全域消除黑臭河道,2019年末已完成全域97%水體銷號驗收。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棲霞區科學系統地開展水環境建設,對沿河排口全面清查,加強管理是重中之重。通過“繪一張圖、列一張表、制一張單、樹一塊牌、定一個人”,通過建立區、街、社區三級責任體系,充分落實排口管控責任,同時加大監管力度,嚴防污染物下河。“動物不會騙人,環境的改善它們最為敏感。雖說北十裡長溝東支中段環境提升工程還未完工,已經有成群的白鷺落在河床上休憩嬉戲,這對我們既是肯定更是激勵。”該負責人說。

“民間河長”胡蘭娣在打撈垃圾。受訪者供圖

著眼長效 河長制覆蓋大小水體

下樓買買菜,河邊散散步,這是西崗街道仙林湖社區居民胡蘭娣的生活常態。胡阿姨今年69歲,小區不遠處的緯地路景觀河是她常去的地方。與普通人遛彎不同,老人還會對水面、岸坡進行查看,一旦發現有垃圾漂浮、雜物堆放、綠化缺株損壞等情況,她就及時和社區進行溝通,由社區再聯系養護單位進行處理。

和城北邁燕片區不同,城東仙林地區過去以農業為主,新市區建設可謂“白紙作畫”,實現了快速發展。20年間滄海桑田,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嶄新的主次干道連起了大學城、產業載體、住宅以及商業配套。在此背景下,緯地路上的天然泄洪溝搖身一變成為景觀河,維系水質是一項長期工作。仙林湖社區書記陸曼鸝介紹,除落實三級河長制以外,社區還在積極推進民間河長招募。2019年初,西崗街道河長辦聯合仙林湖黨支部招募了6名“民間河長”,胡蘭娣就是其中之一。

“他們剛上崗就接到一項緊急任務。”陸曼鸝說,2018年底,社區工作人員在巡河時發現,景觀河靠近小區的排口附近水較為渾濁,並且集中出現在上午和晚上時間段。通過專業人員檢查,最終發現多個新建小區均存在雨水管和陽台污水管混接的情況。緯地路景觀河流經西湖大溝、七鄉河后最終匯入長江,水質問題馬虎不得。發現問題后,河道管養單位仙林大學城管委會、西崗街道、仙林湖社區三方邀請相關地產、物業公司共同商討方案,“民間河長原本就是分散在各小區的居民,他們作為業主與物業溝通更為便捷,就成了監督整改的主要力量。在多方努力下,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記者從棲霞區水務局了解到,該區河長制體系已延伸至水網的“毛細血管”,全區9個街道所有河湖的分級分段設立河長,實現了29條區級河道、50條街級河道(含1座水庫)、371條村社級河道河長制全覆蓋,共設立區級河長22人、街級河長81人、村社級河長238人。當地還編制了《棲霞區小微水體名錄》,確保全區每一個水體都納入河長制的管理范圍,推動河長制管理由重要水體向小微水體的延伸,建立健全了小微水體的責任體系。

從市、區到街道再到民間,棲霞區各級河長既“挂帥”又“出征”,帶頭定期巡河、突擊暗訪,隨時處理河道存在的問題。河長制在棲霞區推行數年,已成為水環境長效治理的關鍵舉措。棲霞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區域內每條河道都專設有微信工作群,各級河長通過微信群發布巡河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困難,如涉及相關實際職能部門和養護單位,相關單位的聯絡員盡快處置﹔如涉及重難點問題,逐一報送上級河長及各級河長辦,統籌協調解決。由此整合了各方治水的力量,明確了各方管理的權責,更重要的是縮短了問題從發現到解決的流程和時間。

“在全域消除劣五類水體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突破治理跨區跨境水體的頑疾,構建聯管聯治體系,確保主要水體水質在‘十四五’時期實現更為明顯的提升。”棲霞區水升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編:唐璐璐、吳紀攀)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