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綠色發展,共譜新篇章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五周年綜述

本報記者

2021年01月06日07: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綠色發展,共譜新篇章

《 人民日報 》2021年01月06日 第 02 版 版面截圖

原題:綠色發展,共譜新篇章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五周年綜述

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東中西三大板塊,長江經濟帶不僅生態地位突出,發展潛力更是巨大。

5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江省市“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結構優化。

破困局

化工不再“圍江”

長江江蘇常州段岸線總長僅25.8公裡,化工生產企業卻有84家,十分密集。

在常州市新北區濱江化工園區,新華村村民高小平說,企業來投資,讓當地居民富了口袋﹔“化工圍江”,又讓居民飽受環境污染之苦。

“破解‘化工圍江’,我們責無旁貸。”常州市濱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胥亞偉介紹,開發區內的化工企業數量已從2019年的84家減至2020年底的41家。“關停並轉,首先要變的就是發展理念。”

常州這樣的舉措,在沿江省市屢見不鮮。過去,石化、鋼鐵、冶煉等產業集聚長江兩岸,污染物排放基數大,廢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佔到全國的43%、37%、43%。講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就必須破解“化工圍江”困局。

溯流而上,湖南臨湘市臨湘工業園,原來的化工廠房正被改造成物流基地。2018年起,臨湘工業園叫停長江岸線1公裡范圍內所有新開工化工項目。截至2020年12月底,已有9家化工企業按方案率先退出。江西九江市,沿長江、鄱陽湖、修河1公裡內的37家小化工企業,在2019年底即已全部關閉退出。化工產業一度貢獻了湖北宜昌市近1/3的工業產值,2017年,宜昌針對134家沿江化工企業制定三年行動方案,提出關停一批、就地改造一批、搬遷入園一批、轉產一批的措施,這項工作現已接近尾聲。湖北省提出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沿江1公裡內化工企業關改搬轉,2022年底推進沿江1至15公裡范圍內化工企業關改搬轉,3年內解決“化工圍江”突出問題。

曾經機器轟鳴、管道成網的長江兩岸,如今正漸漸回歸寧靜。與此同時,新產業崛起,新動能澎湃,沿江省市競相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立新業

謀高質量發展

2020年11月23日,經過10個小時的緊張調試,宜昌南玻光電玻璃有限公司0.18毫米超薄電子玻璃生產線成功達標量產。廣汽乘用車宜昌分公司成為節能環保型智能制造標杆工廠,每52秒即可生產一輛汽車……

化工產業關改搬轉之后,這些替代產業迅速補位。目前,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四大新興產業產值佔宜昌市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1.9%。根據生態環境部通報,2020年1月到9月,宜昌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8.3%,較2019年同期上升21.3%。

安徽銅陵市,因銅得名,因銅而興。可隨著產業發展進入瓶頸期,如何推動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銅陵的新課題。

“產業要轉型,銅箔得發展,可我們沒技術,咋辦?”有陣子,銅冠銅箔公司的負責人賈金濤為產品創新犯難。銅陵市科技局高新科科長金元生在調研時發現,很多銅企都面臨同樣的科技創新難題。“從生產電解銅,到研發銅箔、銅板,提高產品附加值是關鍵。”

銅陵市科技局將銅冠銅箔公司納入重點科技項目申報指南,向高校科研院所借力。賈金濤說,“有專家教授們的幫助,公司的電子銅箔應力研究項目開展順利,對下一步發展我信心滿滿!”

如今,銅陵正積極引進銅基新材料精深加工項目,逐步擺脫原材料初級加工階段,形成“板、帶、管、棒、線、箔及粉體”等多條產業鏈。近期,銅陵又出台方案,推動銅基新材料產業與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產業深度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

常州濱江化工園區把沿江1公裡內的化工廠關停,將長江岸線騰退出來,這讓無錫興達集團在園區的兩家企業獲得“新生”。興達集團下定決心關停兩家老廠,並投資30億元在園區內異地改建新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廠打通上下游產業鏈,不僅降低了成本和安全風險,也通過新工藝減少了廢水廢氣的排放。據測算,新項目建成后,企業年銷售額將達65億元,年繳稅約2.3億元,畝均稅收超過100萬元,廢水減排超過20%。

九江市杜絕“帶污染”的GDP和財政收入。近幾年,九江先后拒絕400多個對生態環境有負面影響的投資項目,把沿江發展空間留給以臨港經濟、數字經濟為龍頭的新興產業。在長江南岸、鄱陽湖西畔,一座規劃面積158.53平方公裡的鄱陽湖生態科技城正在興起,龍頭企業紛紛入駐。“原來各地招商引資隻算經濟賬,現在要算政治賬、生態賬、社會賬、長遠賬。”九江市沿江開放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吳斌說。

促協同

上下游共起舞

每天,重慶民生輪船公司都有貨船從重慶果園港出發,沿江而下,在江蘇太倉港轉運后再奔上海洋山港。

2020年初,重慶果園港與太倉港、上海港開行“滬渝直達快線”。“平均每天一班,與普通班輪相比,整體物流時效提升了30%以上。”重慶果園港國際物流樞紐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牛賢丹說,未來將創新機制,讓船舶減少待閘、換船時間,航程再壓縮2到3天。

在下游的太倉港和洋山港,新的通關模式也讓運輸時間壓減了至少兩天。2020年11月4日,23.47噸紅橡木板由洋山港運抵太倉港,這是洋山—太倉港“聯動接卸”監管模式正式運行后的第一單,標志著滬太通關一體化全面落地。

“太倉港作為洋山港的延伸,進口貨物在洋山港放行后,經專用駁船運至太倉港即可直接提離﹔出口貨物運抵太倉港碼頭,報關單放行后,可從洋山港直接裝大船離境。”太倉海關物流管理科副科長魏蔚介紹,該模式解決了轉關申報和二次運抵問題,可大幅節省企業的物流成本和通關時間。

長江這條橫貫東西的水運大動脈,是世界上少有的黃金水道,貨運量位居全球內河第一。5年來,沿江省市力促協同發展,為這條黃金水道再添成色。

四川和重慶兩地創新省際協商合作機制,建立川渝合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黨政聯席會議、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聯合辦公室三級運行機制,推動31個川渝共同實施的重大項目,總投資約5563億元。

這樣的機制在長江上下游正推廣開來。國家發改委會同沿江11省市建立長江經濟帶“1+3”省際協商合作機制,在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一批成果。長江下游3省1市率先建立“三級運作、統分結合、務實高效”的合作協調機制﹔長江上游重慶、四川、貴州、雲南4省市簽署協議,建立長江上游地區省際協商合作機制﹔中游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簽署協議,建立長江中游地區省際協商合作機制……

體制機制破局,多層次協商合作機制架構成形,長江經濟帶上下游正協力同心,共譜發展新篇章。

(本報記者王偉健、蔣雲龍、宋豪新、范昊天、申智林、游儀、巨雲鵬、王 丹)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