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700元“談判支架”,患者用上了

2021年01月06日07:25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700元“談判支架”,患者用上了

去年11月5日,國家醫保局組織心臟支架集中帶量採購。曾經動輒上萬元的心臟支架,經談判專家“靈魂砍價”后降到700元左右,引發廣泛關注。江蘇作為首批落地實施的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之一,提前下發配套措施,暢通中選品種進入渠道,引導相關醫療機構今年1月1日起優先使用此次帶量採購中選產品。

受益患者超過100萬

1月4日,元旦小長假后首個工作日,江蘇省人民醫院門診和病房內一片忙碌。下午3點半左右,剛剛做過介入治療手術的淮安市民錢懷庭,被護士推回病房。“感覺怎麼樣?”等候多時的老伴和3個子女立即圍上來。“好多了!舒服多了!胸口不再憋悶。”

今年81歲的錢懷庭面色紅潤,口齒清楚,聲音洪亮,如果不是手腕上還挂著吊瓶,根本看不出來剛做過心臟介入手術。錢大爺的老伴告訴記者,他9年前曾發過一次急性心梗,“那次放了3個心臟支架,住院一周花了近8萬元。這次手術醫生說支架降到700元左右,大概隻要花2萬多元就能出院了,省了不少錢!”

住在錢大爺隔壁病房的王正財也剛放心臟支架沒多久。71歲的王大爺是鎮江句容人,前幾天在家突然暈倒,被當地醫院診斷為急性心梗,連夜轉到江蘇省人民醫院。王大爺的老伴說,他有風濕性心臟病,2017年裝過3個支架,花了4萬多元,“當時借了好幾家才湊齊。”“如果這次早發病一周,就得多花近2萬元。”得知從元旦起支架大降價的消息后,老夫妻倆感到慶幸。

小小支架,卻是救命“利器”。據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郭靜介紹,對心梗患者的介入治療是給心臟血管堵塞的部位放入支架,及時打通血管。“植入支架的黃金時間一般不超過2小時。節后上班第一天,我們科要做18台介入手術。”郭靜說,心臟支架不但能挽救病人的生命,還能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數據顯示,中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達3.3億,從2009年到2019年,中國冠心病手術從23萬例發展到超過100萬例,年增長速度超10%。目前,全國有2400多家醫療機構都在開展冠脈支架植入手術,如果以每台手術支架使用量1.5枚計算,我國一年大概要用掉150萬個心臟支架。

根據2019年三甲醫院的數據統計,冠脈介入手術的患者,實際發生的醫療費用平均在5.6萬元左右,其中冠脈支架約1.6萬元,其他耗材1萬多元。這樣高值耗材的費用就佔到了整個住院費用的一半左右,即使最終醫保報銷,職工醫療的個人負擔也在1.5萬元左右,居民醫療的個人負擔2.4萬元左右。

降價不會影響產品質量

長期以來,介入人體、臨床使用量大的冠脈支架、人工關節、眼科人工晶體等高值醫用耗材因為價格虛高廣受詬病。

為降“虛價”,機構改革后新成立的國家和地方醫保部門將高值醫用耗材整治作為重點。在制定完善政策的同時,通過集中採購的方式,以量換價,引導醫用耗材生產企業主動降價。以此次落地的冠脈支架為例,一枚心臟支架從十年前動輒2萬-3萬元,逐漸降到6000-7000元、2000-3000元,到如今降到700元左右。

眼見一款醫用耗材從曾經令患者望而卻步的“天價”變為“大眾價”,很多人難免擔心產品質量。對此,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應,企業是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參與集採的企業都有質量承諾,本次國家組織集中採購中選的冠脈支架都是已在全國各地廣泛使用的,集採入選后,還是同樣的廠家、產品、生產線,質量有保障,而且醫保部門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設計進行質量監管。

一名中選耗材廠商也表示,從品質發展、品牌維護角度而言,質量是企業的生存之本。作為跨國企業,公司不會因為某一個地區的銷售更改生產工藝,而且各大醫院也都有不良耗材的記錄反饋和懲戒機制。

江蘇還建立了省藥品(醫用耗材)陽光採購不良記錄管理辦法,以此約束醫用耗材招採不正當行為,對列入不良記錄名單的醫用耗材生產經營企業,限制或取消挂網銷售資格。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一款進口冠脈支架產品,在歐洲某地市場價也就是99歐元。一個冠脈支架成本不到五六百元,出廠價兩三千元,原有的虛高價格主要來自流通環節。

帶量採購改變了傳統的營銷模式。國家首次冠脈支架集中採購有明確帶標的量,給予中選企業穩定市場預期,中選產品不必再為臨床使用而營銷,壓縮流通環節水分,促進價格回歸合理水平。

在江蘇,帶量採購談判醫院一般是以上年度總採購量70%的採購總量、一年的採購周期作為談判條件,而國家隊出手談判的量更大。這就意味著,隻要中選,企業就獲得了醫院採購量的保証。

為鼓勵醫院使用中選耗材,醫保部門明確,醫保預算結余留給醫院,醫院按照政策自主分配,這無疑將大大激發醫院的積極性。江蘇省人民醫院醫保辦主任丁海霞也表示,江蘇早就實行醫療耗材零加成,即進價多少還原價多少賣給病人,因此不會對醫院的營收產生影響。

醫用耗材流通企業面臨“洗牌”

其實,在國家隊出手高值醫用耗材集中採購談判前,地方的“團購”行為早已出現。

江蘇是國內率先進行醫用耗材集中採購的省份之一。早在2019年7月,江蘇就開展了冠脈支架帶量採購,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拓展採購品種范圍,先后涉及心血管科、神經科、眼科、骨科、普外科等。據初步統計,目前國內有20多個省市在開展帶量採購,降幅在50%左右,有的甚至高達80%~90%。

可以預見,隨著帶量採購更加頻繁,市場監管更加嚴格,高值耗材必將從暴利轉變為合理利潤,甚至微利時代。對於市場變化,越來越多的耗材廠家也早有心理准備。去年11月30日參與江蘇省第四輪醫用耗材談判的中選企業常州瑞索斯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江蘇區經理周躍表示,帶量採購、產品降價是今后醫用耗材的總體趨勢,企業必須主動適應市場變化,通過嚴控中間營銷環節、壓縮利潤、完善內部管理爭取市場。

業內人士指出,以前一個產品要進入醫院,一般先要報請醫院的相關部門審核。審核通過后,銷售商先要給醫生介紹產品、免費培訓使用產品,醫生學會使用后才可能獲得銷售機會。在此期間銷售人員還要面對其他同類產品的競爭,由此往往滋生“帶金銷售”行為,以及過度營銷造成的耗材濫用現象。帶量採購節省了等待獲批、等待銷售的時間成本,以及各種營銷成本。

按照相關要求,在醫療機構與中選企業簽訂採購協議后,醫保基金按不低於年度約定採購金額的30%預付給醫療機構,並要求醫療機構與企業及時結清貨款,最大幅度降低企業財務、管理等交易成本。

帶量採購談判中,醫療機構往往與生產企業或者跨國公司國內總代理、大區銷售公司直接簽訂購銷合同,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醫療機構對於經銷商的依賴更小,大批中小型經銷商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狹窄。

省去營銷煩惱的企業,有更多時間專注於研發耗材質量,以規模換市場﹔而規模效應也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對沖了降價的影響。這些,對中選企業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黃紅芳 仲崇山)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