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扶貧
家門口健身
本報記者施莉莉 戴躍華 通訊員楊蘇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十三五”時期,海門錨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全區人民勠力同心、砥礪前行,補短板、強弱項,調結構、促發展,惠民生、增福祉,蹄疾步穩地踏響了改革奮進的鏗鏘足音,書寫了一份可圈可點的全面小康幸福答卷。如今的海門,產業層次越來越高、城市面貌越來越美、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社會發展越來越快……一項項改善民生的舉措、一筆筆增進人民福祉的投入,不斷增強著海門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見証著這座城市逐夢小康的生動實踐。
全面幫扶,決勝脫貧攻堅
全面小康“五位一體”,每一方面都標注著小康的質量和成色。這其中,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殲滅戰、收官戰,是區委、區政府向海門人民作出的庄嚴承諾。
連日來,全區各部門單位的扶貧干部分別前往結對幫扶的建檔立卡戶家中,開展“陽光扶貧”走訪工作。走訪過程中,幫扶責任人逐一了解貧困戶的生產生活、家庭收入和身體狀況,並送上羽絨服等物品,讓他們過一個溫暖的新年。“生活環境變好了,家庭收入增加了,日子越過越紅火!”五年來,這句話已經成了建檔立卡戶的共同感受。
“萬人幫萬戶,共走小康路”是我區多舉措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具體抓手之一。從“十一五”開始,海門就開展該項活動,全區近萬名黨員干部與建檔立卡戶挂鉤結對,實行“一對一”幫扶。“十三五”以來,我區僅用於結對幫扶的資金就達2億元,對脫貧攻堅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南通各縣市區中,我區扶貧開發投入資金最多,每年每戶投入的開發式扶貧資金不少於2500元。我區還深入開展產業引領脫貧致富行動,發展對低收入農戶增收帶動作用明顯的產業項目,2020年實施光伏扶貧、山藥種植等產業扶貧項目9個,投入資金327.36萬元,帶動幫扶低收入農戶1046戶2020人增收。近年來,我區抓細抓實就業扶貧各項工作,通過送崗位、送培訓、送服務、送政策,力促全區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意願的扶貧對象通過就業創業實現穩定脫貧。2018年以來,已經為7276人次建檔立卡戶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實現轉移就業1439人。2020年,為201名建檔立卡戶開展養老護理、中式面點師技能培訓,同步開展了就業推薦。
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區共有64個經濟薄弱村,其中14個為南通市級經濟薄弱村。截至2019年,脫貧482戶808人,累計脫貧率達100%,我區已如期完成脫貧致富奔小康目標任務。為筑牢穩定脫貧基礎,高質量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我區第一時間建立返貧預警機制,將建檔立卡內和建檔立卡外2019年農民人均收入在7000元至8040元之間的易返貧不穩定戶和易致貧邊緣戶全部納入監測體系,實行常態化監測,確保建檔立卡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達標鞏固率100%、經濟薄弱村村營收入50萬元以上。
培育特色,推進鄉村振興
“每個禮拜送一次,確保新鮮又好吃。”上月底,海門港新區鳳飛村黨總支書記施春偉和村“兩委”一班人,忙著將剛從村新型合作農場收來的1500斤菠菜、青梗菜等蔬菜分別扎好,一一清點后交由專人運送至海門艾郎風電科技有限公司食堂。鳳飛村是南通市“十三五”期間經濟薄弱村,也是農業大村,近年來該村通過開溝並渠、流轉土地、建立合作社等模式,種植多種蔬菜對外銷售,促進了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農民收入逐步提高,實現了脫貧摘帽。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區堅持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將富民強村作為重要目標,千方百計培育產業特色,多元化提升增收新水平。截至目前,全區高標准農田達69萬畝,佔比86.7%,“先流轉后建設、先整治后配套”經驗全省推廣。持續加大農業招商和項目建設力度,“十三五”期間建成特色農業園區20個、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76家。新實施重點農業項目61個,總投資206.9億元,3個項目入選省級重點項目。2019年,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萬元,同比增長8.9%,收入水平蘇中第一﹔2020年前三季度,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逆勢增長6.2%,總量和增幅均列南通第一。
我區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放在重要位置,研究出台《海門區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方案》,通過六大途徑、十項措施,確保三年內全區村營收入百萬元全覆蓋。加快建設美麗鄉村,將美麗田園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與文明創建、村民自治、網格服務等結合起來,更好地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深入推進城鄉主干道沿線、農村水環境、田園生態、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四大行動”,常態化開展“最美村居”“最美庭院”“最美河道”評選,不斷擴大環境治理的群眾基礎。2019年,海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評估列全省第一等次,受到省政府通報獎勵。
持續加力,增進民生福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三五”期間,我區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碧空如洗,白雲朵朵,自由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這一切都令人心曠神怡。“十三五”以來,我區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斷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用“鐵腕治污”的決心換來了天藍、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自然生態景象。全區空氣質量持續向好,城市宜居水平不斷提升,PM2.5平均濃度降至26.1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49.8%﹔優良天數比例達85%,比2015年提升13.3%﹔我區省考斷面優Ⅲ類比例達100%,南通市考斷面全部消除劣Ⅴ類。
五年來,我區強建設重管理,城鄉面貌發生巨變。一批城建民生工程全面推進,城區先后實施了濟南路、聚賢路、岷江路等多個市政路橋項目,(下轉A2版) (上接A1版)先后建成圩角河綠化景觀帶、東方綠園、青溪園、肇州園等一批“以文為魂、文景同脈、厚史亮今”的綠化精品之作。2017年,我區確定區樹、區花,建成了區樹大道、區花公園。一座座色彩明快、功能齊全、風格別致的現代化高層住宅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市民從中受益,獲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五年來,我區不斷優化城鄉環境,提升市民生活的舒適度和幸福感。全區開展了“拆違拆破拆舊”專項行動,並與重大項目建設、水環境治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目前,全區已建成南通市級以上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18個、美麗鄉村示范村27個。近年來,我區還先后投資10.35億元,對24個老舊小區進行了綜合改造,進一步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環境,同時通過“治亂疏堵”相結合,在解放路、江海路、長江路、秀山路等路段增設停車泊位,全區交通秩序得以改善,停車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