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試點落地宿遷:救助時長縮短一半,20個部門一網通辦

2021年01月08日23:06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全國試點落地宿遷:救助時長縮短一半,20個部門一網通辦

  記者1月8日從江蘇省民政廳獲悉,宿遷創新社會救助機制,建立精准覆蓋27萬名社會救助對象的數據庫,20個部門的37個救助事項實現一網通辦,救助事項辦理時長縮短近50%。此舉有效破解困難群眾認定標准不一、多頭辦理、跑腿負擔重等難題,獲得民政部認可,成為全國“困難家庭救助幫扶綜合評估試點市”。

  宿遷市困難群眾數量多,體量大,年救助量在149萬人次、救助資金支出達20億元以上。為了確保困難群眾得到及時、公平、精准的救助,2020年初,該市啟動探索社會救助機制重構,在全省率先出台救助對象認定辦法,構建專門的經辦組織架構和流程,並建立了救助對象統一認定機制、打造智慧救助平台綜合門戶。

  統一認定,“一把尺子”量到底

  2020年8月,宿遷在全省率先出台救助對象認定辦法,有效解決困難群眾認定口徑不清問題。

  明確救助對象范圍。當地將低收入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供養人員、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對象、困難職工、臨時救助對象等6類困難群眾,明確為救助對象。宿遷還首次將城市低收入家庭納入救助范疇,明確其與農村低收入家庭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實現城鄉困難群眾救助幫扶均等化。該市共排查出5.2萬名低收入困難群眾,其中城市1777名、農村50117名,已有216名城市大重病患者被單獨納入低保。

  統一核定內容、口徑。申請救助事項的城鄉居民,對其家庭經濟狀況的核定明確為4項:家庭收入、家庭財產、重大剛性支出、除剛性支出以外的大額消費支出,改以往的“收入為主”為“收入和支出並舉”。對病、殘、學、就業成本等剛性支出作出具體的界定。如在因病支出方面,按個人自付醫療費用總和的20%,從家庭收入中予以扣減,從而提高了有大重病患者家庭納入救助的比例。目前宿遷全市已有9757個大重病患者家庭被列為救助對象。

  統一核定方式。宿遷依托省、市、縣三級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對申請對象及其家庭成員以及贍(撫、扶)養人的收入、財產情況進行核對,可實現住房、車輛、存款等25個項目的線上比對﹔線下採用自主申報、入戶調查、鄰裡訪問、行業評估等方式進行。

  優化流程,“一站式”服務

  為解決困難群眾申請救助需要進“多扇門”問題,該市在全省率先構建市、縣、鄉、村四級救助組織網絡和“一站式”救助服務體系。

  加強經辦力量配備。宿遷在市、縣成立幫扶救助中心,統籌做好救助體系建設工作,縣級重點開展對救助事項的歸集受理、轉辦、交辦和研判、審查。鄉鎮(街道)在便民服務中心或民生保障局挂“幫扶救助中心”牌子,綜合配備6-8名專職人員,負責轄區救助事項的受理、轉辦、審核、上報。村居依托現有的村級便民服務中心,設立“幫扶救助服務站”,設置2-3個救助專員,開展入戶調查、民主評議和公示等。

  設立專門服務窗口。四級社會救助機構全部開設經辦服務窗口。截至目前,宿遷全市共開設1704 個經辦服務窗口,共受理、辦理各類救助申請、咨詢13500余次。

  統一審核審批流程。將辦理工作流程統一固化為“申請-審核-認定研判-確認”,困難群眾僅需提供“一証一書一表”(身份証、簽訂核對授權委托書、申請表)即可申請救助,由幫扶救助中心統一完成救助事項的家庭經濟狀況核定,結果推送至相關救助部門進行應用。

  建設智慧平台,“一網集成”辦理

  為改變以往多部門碎片化的救助模式,該市建設智慧救助綜合平台,覆蓋20個有救助事項的部門,實現市、縣、鄉、村四級窗口一網通用。

  救助事項一網通辦。推行“一次申請、協同救助”的服務模式,困難群眾可通過PC電腦端、APP、微信小程序等,線上隨時隨地申辦20個部門的37個救助事項。輸入的基本信息提交后,系統自動發起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提示工作人員開展調查、審核等相關工作,實現了所有救助事項的“一網通辦、分塊落實”。以低保辦理為例,過去辦理時限平均在25天左右,現在最快12天左右。

  救助信息一鍵查詢。低收入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等6類幫扶救助對象信息實行一庫管理,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實現即時數據共享。困難群眾可以一鍵查詢享受的政策類型、辦理流程、辦理進展、救助歷史等情況。

  急難情形主動預警。當地加強醫保、殘聯、應急管理等相關部門的信息數據比對,如在醫療費用支出方面,根據全市實際對個人自付費用超過2萬元的普通居民、超過1萬元的在庫對象實施比對預警,主動提醒村(社區)社會救助專員入戶走訪、主動發現救助對象。2020年以來,宿遷已實現預警5400多人次,納入救助保障范圍1100多人。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耿志超、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