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2021年1月12日7版 版面截圖
原題:推進沿江岸線治理,修復長江生態環境
產業更優 江水更清(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治理。長江黃河,流域面積廣,如何上中下游協同聯動推進生態保護?如何讓一江清水綿延后世、惠澤人民?即日起,本版推出“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系列報道,聚焦大江大河生態保護措施及成效,敬請關注。
——編 者
核心閱讀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5年來,沿江各地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升級、治理污染、搬遷轉產,既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提升效益,又促進生態環境修復,讓一江清水真正惠及百姓。
“你們快來看看,我這新家怎麼樣?”65歲的江蘇南通市民吳湛,領著記者參觀他的新家。打開窗戶,伴隨著清新的空氣,綠意盎然的五山風光和奔流不息的長江映入眼帘。
2020年11月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聽取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保護、實施長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況介紹,對南通構建生態綠色廊道的做法表示肯定。習近平總書記說,40多年前我來過五山地區,對這裡壯闊江面的印象特別深刻。這次來,看到經過治理,曾經臟亂差的環境發生了滄桑巨變,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濱江生態公園。
推動港口提檔升級
黃泥山、馬鞍山、狼山、劍山、軍山等五山臨江而立,江蘇南通五山及濱江片區佔地面積近20平方公裡、江岸線14公裡。
臨江臨海的南通,港口是發展引擎,造船、化工等產業沿江聚集。由於歷史原因,五山及沿江地區資源多頭管理、質態不優,港口產業單一、效能偏低,散貨碼頭設施老舊、生產工藝落后,能耗污染大,港城結合地帶成為臟亂差的集中區域。
“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曾是當地百姓的切身感受。吳湛的老家緊鄰江邊水泥廠和港口堆場,“以前,空氣中經常飄著黑色黃色的顆粒,大家不敢開窗晒被。”吳湛說。
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介紹,2016年以來,南通堅持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進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與保護。
以南通港的整體搬遷、提檔升級為突破口,南通引導沿江數百家散亂污企業有序退出、騰籠換鳥。關停“散亂污”企業203家,拆遷河道周邊各類違建6.5萬平方米,清理沿線港口貨運功能地帶和修復岸線12公裡。2018年,狼山國家森林公園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實現了“山畔嬉江水、江上攬五山”的生態修復目標。
兩年前搬回到原址,一年前裝修入住,吳湛的新家依然在長江邊上,但是今非昔比,步行數分鐘就到了濱江公園。
騰出濱江空間,造綠地、建公園,這樣的做法在江蘇沿江並不少見。2016年以來,江陰主動調整港口功能,將碼頭、工廠、輪渡等生產岸線退讓搬遷,將23.4公裡港口岸線主動壓縮到16.85公裡,僅佔長江江陰段岸線的48%。
江陰市民陳婷介紹,原來沿江一帶都是廠房和碼頭,長江和老百姓隔著一段距離﹔現在這裡建起了公園,老百姓可以隨時到江邊觀光,在公園散步和跳舞。在江蘇的許多城市,江邊的景觀都得到了有效的整治修復,沿線景觀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污水處理優化水質
長江上游,重慶忠縣,又是一個艷陽天,楊承孝走在黃金河邊。身畔河水嘩啦啦地淌,再流10公裡就匯進長江。
“以前經常是污水直排入江,我們住在這裡也覺得不舒服。哪像現在,清亮亮的水,綠幽幽的山,好安逸哦。”楊承孝是忠縣黃金鎮黃土村村支書,也是這段河的河長。兩年來,他眼看著這條長江一級支流一天天由渾變清。
以前的黃金河,沒人管。現在的黃金河,有人護。
“污水不能排了,垃圾也不能往河裡倒了。果園農庄裡,化肥農藥更不能隨便洒。”楊承孝說,一開始,也有人不理解,老習慣改不過來。村裡通過組織義務勞動,發動村民一起去清理河道。“自己弄干淨的,肯定更有感情。我們每月院壩會也都反復講政策。雙管齊下,大家的責任感就建立起來了。”楊承孝說。
“黃金河最大的變化,是沿岸鄉親的想法變了。”黃金鎮鎮長郭小民說,以前大家都覺得無所謂。現在,斑竹村村民王萬民不僅把自家的洗車場停了,還主動找到村干部,給自家建了個小型的污水淨化池。
截至2020年年底,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為優,納入國家考核的42個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達到100%,優於國家考核目標4.8個百分點,較2015年上升14.3個百分點。目前,重慶已建成73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2600多座鄉鎮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5300余艘船舶按要求安裝生活污水、污油水處理裝置並配備垃圾收集設施。
去年12月9日,郭小民又來巡河。水清了,岸綠了,魚兒也回來了。“對沿河兩岸100米范圍內的300多戶居民,我們剛剛進行了改廁改水,生活污水全部接入了污水管網,再不會直排入河。現在我們流入長江的水,更清澈了。”郭小民信心十足,“這個活兒,一定要整巴適。”
化工企業搬遷轉產
在湖北宜昌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園,一座座現代化廠房依次排開。向東而行,湖北山水化工有限公司一期搬遷廠房映入眼帘。新廠房已基本成型,左邊是高塔聳立的精細化工廠區,右邊是廠房林立的燒鹼廠區。“我們從2018年3月開始整體搬遷入園,新項目已經陸續投產了。”公司總經理曾曉兵介紹。
2017年,宜昌市開始破解長江“化工圍江”的難題,推進長江沿岸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枝江市也成立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指揮部,與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專班合並辦公,推進沿江1公裡范圍內的化工企業“關改搬轉”。
對於搬遷,企業當時也很猶豫。曾曉兵說,在枝江市政府組織公司負責人到江浙學習化工企業轉型升級經驗后,公司分析了化工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也看到了公司的成本、技術、產品等傳統優勢漸漸喪失,最終還是下定了搬遷的決心。
隨后,公司一方面在宜昌市的眾籌方案下解決了資金問題,另一方面,公司轉變發展方向,推動主要的燒鹼產品從工業級升級為食品級,並且進軍醫藥、農藥中間體領域。
搬遷后的湖北山水化工有限公司升級了設備。曾曉兵說,一期廠房順利運行后,公司一年的利潤將比轉型前提高近一倍。
如今,姚家港化工園已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工為主體的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打造出了20條成熟的高端產業鏈閉環,基本實現了廢物的“全利用”和“零排放”。
枝江市對照修復長江生態環境要求,堅持34項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船舶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等重點工作任務清單,相關部門主動為涉及“關改搬轉”的沿江化工企業上門提供服務。枝江市經濟信息化和商務局負責人說,“關改搬轉”將給化工企業帶來全面升級、集群騰飛,同時也為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人民日報》2021年1月12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