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2021年1月13日14版 版面截圖
核心閱讀
清澈河流淙淙流淌,整潔鄉道串起田野與農房,村裡枝頭生出朵朵紅梅……近年來,江蘇徐州市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手棋——從“一處美”到“一片美”、從“環境美”到“內涵美”,這些小山村就這樣變了樣子。
冬日的蘇北鄉村別具詩情畫意,像是打翻的調色盤。在江蘇徐州市賈汪區磨石塘村,村容村貌美觀,游人流連忘返。從垃圾分類、污水治理再到廁所革命,這裡的變化,也是當地人居環境改善的縮影。
專業規劃,房前屋后成為新風景
“再過幾年,我們村要換個模樣——設施齊全、生活現代,不比城裡人差﹔風景優美、生態宜人,讓城裡人羨慕!”2017年,磨石塘村村主任楊友國在村民大會說這番話時,村民們更多的是懷疑。
為啥不信?僅在3年前,這裡還是個灰頭土臉的偏遠鄉村。楊友國介紹,此地生產的石頭粗糙又堅固,制磨的歷史可追溯到300年前。石頭挖完露出水塘,便是“磨石塘”這個名字的由來。此外,村子距賈汪城區僅4公裡,緊鄰新橋煤礦和多處私人小礦,挖煤的歷史足有100多年。
當時,人居環境一直是當地鄉村振興的短板。挖石拉煤的車子每天轟隆隆開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道路兩邊都是牲畜圈和旱廁,爛泥路走著走著就走不通了。
2016年,賈汪區關閉了最后一個國有煤礦,並以此為契機進行棚戶區改造、鄉村環境建設,磨石塘村的環境治理也正式拉開了序幕。
如今的磨石塘村,北邊大景山適合滑雪、漂流,南邊張古山建有滑翔傘基地,東邊是督公湖景區,西邊有鳳鳴海風景區。而且,村裡還保留下第一批石磨匠人的住址,以及代代相傳的推磨工具。
此外,在南京一家設計院的規劃下,村裡通上柏油馬路、裝上路燈,天然氣通到家家戶戶﹔旱廁改成了抽水馬桶,路兩邊種植了菜地和花園﹔石頭牆和石頭房修舊如舊,旅游合作社也開了起來,3年前的藍圖如今正在慢慢實現。
目前,徐州市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保潔收運體系已實現全覆蓋,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為64.2%,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7%,創建省市級美麗宜居村庄987個、建成特色田園鄉村59個。
群眾參與,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
早上,銅山區棠張鎮沙庄村73歲的村民徐貴蘭吃過早飯后,細心地將雞蛋殼、殘余蔬菜清理好,連同前一天的廚余垃圾一起,裝進院裡綠色的小垃圾箱中。不一會兒,保潔人員上門收集,並在她的“有機垃圾積分銀行卡”表格上蓋章、積2分。垃圾分類,已經成為徐貴蘭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綠色的裝廚余垃圾,灰色的裝其他垃圾。垃圾分類現在是新時尚了。”徐貴蘭說,到處都干干淨淨的,誰還好意思亂丟垃圾?
村支書吳學允介紹,過去村裡沒有一個垃圾桶,河道裡、路兩邊,隨處可見生活垃圾,嚴重影響人居環境。2017年,徐州開始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村裡採取“積分銀行”——在指定時間、指定地點收集,給予如鹽、醬油、醋等實物兌換。
“沒想到‘菜’點上了,老百姓卻不喜歡吃。”吳學允坦言,最初參與率不到40%,多數村民表示不理解、覺得很麻煩。
一問才知道,大家積極性不高有幾個原因:老年人要事先在家裡分好類,但哪些是有機垃圾?年輕人要上班,錯過了收集時間怎麼辦?前端分類,后端如果混在一起,豈不都白費了?……
“村居環境整治要靠群眾參與。”吳學允改變了方法,優化了保潔服務內容,將定點收集改為上門收集,並發動村裡的黨員干部帶頭示范,還在學校、幼兒園中普及。
“全村產生的餐廚垃圾變成肥料后,每年可賣15萬—20萬元,目前全部讓利於民,群眾參與率已達98%以上。”吳學允介紹,下一步還將進一步精細化處理,推向市場產生持續效益。
美麗經濟,增收富民成為新支點
一場雪后,在邳州鐵富鎮姚庄村,走在平坦寬敞的村道上,兩側排列的銀杏樹一眼望不到盡頭,枝頭挂滿了銀白色的“葉子”,晶瑩剔透。這條遠近聞名的“銀杏時光隧道”,即便在冬天也吸引著大批游客前來觀賞。
近年來,姚庄村以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為切入點,提升道路硬化程度、改造農家庭院、整治污水管網、推行廁所革命,還建成景色宜人的小公園,讓整個村子由內而外煥發美麗生機。
生態優勢帶來了產業興旺,美麗環境創造了美麗經濟。在姚庄村,一些賦閑在家的勞動力做起了小生意,銷售銀杏果、豆類、花生等土特產,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姚庄村黨支部書記馮剛介紹,目前全村種植銀杏樹2700多畝,形成“苗、樹、葉、果”一體的銀杏綜合生產基地,推動銀杏全產業鏈開發,構建銀杏食品、茶飲料、工藝品等產業體系。
“得益於美麗村庄和銀杏特色,姚庄村獲評中國最美銀杏村落、徐州市觀光旅游名村、國家森林鄉村。”馮剛自豪地說,村裡的鄉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350萬人次,帶動了1萬多村民就近就業,人均收入增加1.2萬多元。
當前,徐州將產業興旺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支撐,越來越多的村庄通過環境提升實現了美麗宜居,並以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為支點,撬動綠色產業生態富民。
《人民日報》2021年1月13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