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江蘇鎮江:種菜用上了智慧大腦

本報記者 白光迪

2021年01月14日07: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種菜用上了智慧大腦

《人民日報》2021年1月14日7版 版面截圖

原題:江蘇鎮江發展現代化高效農業

種菜用上了智慧大腦

一株番茄,種植期長達9個月,可以結25穗果,每穗果含有3至4顆番茄。粗算下來,單純一株年產量就可達30斤,經濟效益是傳統番茄種植的3到4倍。這樣的番茄究竟是如何種出來的?吃起來安不安全?現代化高效農業給出了答案。

高透光的玻璃頂棚,毛細化灌溉滴管,一鍵控制智能採摘車……走進江蘇鎮江新區新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數字化種植大棚裡,可以看到番茄種植在大棚中央大道的兩側,每一株被架在離地1米左右的架子上,向上纏繞生長。“我們稱這一種植方式為懸挂式穴盤種植,通過在大棚頂部安裝吊線,把每一株番茄挂起來種植。這樣既節省了種植空間,還能讓每一株番茄均勻採光。”新港農業辦公室主任王明靜說。

1月的鎮江,氣溫已經降到0攝氏度之下,數字化種植大棚裡的溫度卻可以恆定在25攝氏度左右,這離不開智能化管理和現代化設施的落地應用。新港農業技術總監盧練自豪地說:“智慧中控系統,讓如今的種植有了智慧大腦。我們在后台就可以對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進行智能化檢測和調控。”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溫度、光照,智能化環境自動控制保証植物生長環境不隨氣候發生變化,做到屋外四季變化,屋內四季如春。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大棚中每株番茄的培養基上,都插有一根形似注射器的導管,導管埋入培養基底部,頂端會定時對作物進行智能化滴灌。“培養基是用椰糠壓實的,本身不含營養成分,需要通過這根毛細滴管給作物輸液,輸的就是水分和營養。”盧練介紹,大棚內的設備會根據植物長勢和當月光照指數,自動化配比營養液,實現對作物的精細化管理。

“產量這麼高,不打農藥不行吧?”“我們生產全程不打農藥,果子能直接吃。”面對記者的疑問,王明靜笑著回答。原來新港農業通過無土栽培的方法,隔絕了土傳病害,同時還對灌溉水源進行二次過濾,在作物種植源頭上降低病害發生概率,確保了食品安全。鎮江新區社會發展局農業農村科副科長王春昕介紹,大數據追蹤技術也在食品溯源方面實現了應用。在新港分揀管理車間,工人們給番茄貼上“身份証”,即番茄信息二維碼,拿出手機掃一掃就可以了解番茄的種植信息和檢測報告。

高效農業理念不隻局限於種植本身,更延伸到了作物生產的各個環節。近年來,鎮江新區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設施農業,培育了一批新興市場主體,在全區高效種植農業范圍內普遍推廣使用了智能溫室、避雨大棚、機械防霜、精確栽培系統,水肥一體化及噴滴噴淋系統。

截至2020年底,鎮江市擁有各類設施農業面積52.7萬畝,佔耕地比重達24.2%,其中設施種植大棚43719個,佔地面積45015.6畝。鎮江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傳德說:“下一步我們希望通過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推進設施農業機械化,建設生態綠色防控示范區,讓更多消費者吃上綠色健康的食品,讓高效設施農業切實惠及農戶。”

《人民日報》2021年1月14日7版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