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們請注意:2021年高校輿情風險清單

2021年01月15日16:40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校長們請注意:2021年高校輿情風險清單!

2020年,高校成為輿情高發地帶。新冠疫情此起彼伏下,社會安全環境仍趨復雜,高校輿情工作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時存在哪些問題?2021年還將存在哪些風險?如何規避?

2020年高校輿情基本態勢與大數據畫像

從輿情類型分布來看,2020年學生安全、校園管理話題走熱,相關事件佔比最高,均為18%,如學生墜樓、研究生校內身亡、試點“男女混住”引爭議等。學術不端類輿情佔比為15%,抄襲、剽竊問題最受矚目,學術不端商業化趨勢引發擔憂。違紀違法類輿情佔比為10%,其中涉及高校教師貪污腐敗、學生違法犯罪等事件被媒體廣泛報道。

圖:2020年涉高校輿情事件類型佔比

從趨勢看,高校輿情事件近年來爆發式增長。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案例庫統計,2020年涉高校全國重大輿情同比增加33%,較2018年增幅達到133%。

圖:2018至2020年涉高校全國重大輿情事件(單位:件)

2021年高校輿情風險清單

基於2020年高校輿情的新動向、以及處置過程出現的工作難點、痛點,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認為2021年高校輿情會面臨7點風險,需要相關管理部門重視:

網絡輿情“高壓鍋”

“后疫情”時代高校仍將多面承壓

疫情的爆發,在多個方面為高校治校辦學帶來挑戰和壓力,客觀上增加了推動輿情生發的矛盾因素。其中,校園管理的僵硬失調在疫情期間凸顯。在教育部“非必要不出校”的基本原則指導下,部分高校施行“相對封閉式管理”。具體執行過程中,“一刀切”“形式化”弊病突出,忽略學生找實習單位、找工作、看病等日常必要需求,后勤保障服務也不盡人意,甚至出現物價上漲、超市賣過期產品等嚴重影響學生日常起居的問題。為順應疫情防控形勢,直播等新型授課方式的流行也為高校輿情的產生“加上翅膀”,如教師的不當言行在網課間隙被全程直播,迅速發酵。另外,個別高校在科研攻關成果發布方面嚴謹性缺失、不同高校在疫情管控中政策鬆緊程度不同,導致高校輿情波瀾起伏。

“網絡治校”哪家強

高校輿情外溢風險持續加碼

近年來,網絡社交平台、尤其是問答類平台成為高校網絡輿情傳播中不可忽視的載體,據統計,2020年,問答類平台已經成為高校輿情最主要的源頭。學生的批評和訴求,被送上平台熱搜,再通過微博、豆瓣等社交媒體接力傳播,往往能夠得校方重視甚至滿足,這種倒逼學校解決問題的現象也被調侃為“網絡治校”。特別是在2020年疫情期間,部分大學生不滿學校的管理方式不透明不合理,防疫舉措失當,紛紛在個別問答平台上發帖要求校方解決問題引發關注。

有觀點認為,“網絡治校”是輿論治校的典型現象,原本該在校園內討論的議題,卻被頻繁遷移到校園以外的公共平台進行討論,校園議題向社會議題的轉變速度加快,致使高校在輿情回應中將面臨更復雜、更多元的訴求。

“內卷”讓人心好累

高校學生心理亞健康風波引發強共情

一些高校學生自殺現象引發社會輿論關注。網民一方面報以極大程度上的痛惜和緬懷,更反復推動社會對“研究生心理壓力”“導學關系異化”問題的冷思考。社會呼吁重視在校生尤其是碩博研究生的“亞健康”心理狀態,也希望從根本上厘清“導師”與“學生”間權力義務關系,從具體處理流程和機制上明晰解決“導學糾紛”的渠道和方法。

痛斥“兩面人”

不當言論成為跨境輿情導火索

輿情出現跨境傳播也是2020年高校輿情的一大特點。一些學生在境內外社交媒體平台發表不當言論引發網民強烈反感,如多個高校出現學生發表不當言論事件等,引發輿論圍觀。媒體表示,境外平台並非法外之地,言論自由更不是辱罵自由,言論自由必須在憲法、法律等框架內行使,同時還需要尊重他人的名譽、隱私、民族風俗習慣等。值得注意的是,公費留學生身份在多起事件中成為高敏群體,有自媒體認為,“端起碗來就吃肉,放下筷子就罵娘”的行為,令部分網民難以接受和容忍。

社會文化思潮激蕩

新變化及趨勢把握難度大

社會轉型期間社會矛盾加劇、新媒體技術變革性力量加強、不同社會思潮加速更迭,以及黑天鵝事件沖擊等諸多宏觀因素,對高校網絡輿情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再加上大學生群體活躍、敏感、好奇心重,樂於接納新事物並表達不同觀點﹔高校教師群體思辨能力強,在垂直領域內擁有一定威信和影響力,令高校輿情更容易“被看見”。但反觀疫情爆發以來的高校輿情態勢,面對不斷突發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如女性安全話題疊加師德師風問題、疫情管控下的校園安全保障等,多數高校在把握變化、做出相應調整,出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牽涉主體廣泛復雜

“堵”大於“疏”缺乏溝通機制

高校面對學生意見“堵”大於“疏”已是深受詬病的“老問題”。正如媒體評論“網絡治校”所言,部分高校內部意見反饋系統、反饋渠道可能出現堵塞。多起輿情事件中,學生自述“被威脅”“被道歉”,反映出部分學校不重視學生利益相關問題,缺乏上下溝通機制,不主動搭建學生申訴問題的渠道,堅決“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差,有觀點稱之為學校行政體制官僚化、形式化的“並發症”。而高校日常運轉中涉及導學關系、學生間關系、學生和學校管理方關系等,學術不端、師德師風、校園安全問題亦時常交織發生,校內意見反饋渠道的不完善,使矛盾累積是導致輿情爆發的誘因。

輿情應對技巧拙劣

負面影響修復任重道遠

多起事件背后,高校網絡輿情應對差強人意,一方面,高校在疫情下承受多重壓力,但另一方面,也映射出部分高校輿情風險意識不強、輿情應對能力欠佳以及輿情機制化建設不足的問題。從多起高校輿情的發生規律來看,在事件進入爆發階段前往往存在較長時間的萌芽期,學生起初僅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平台零散地吐槽自己對相關問題的看法,當矛盾積壓且侵犯其切身利益時,潛輿論才會演化為“輿論聲討”的顯輿論。而部分高校在輿情監測、研判上重視不足,使其錯過長達幾天的黃金處置期,最終釀成重大輿情。而當輿情發酵后,個別高校發聲滯緩、通報重結論輕依據和“自說自話”的問題較大,令其多次回復難以有效回應輿論關切,不僅可能累及信任,甚至會波及招生等工作。

2021年高校輿情工作展望與建議

回顧2020年,高等教育領域呈現輿情高發態勢。防控疫情的艱巨任務下,校園安全事故、學術造假、師德失范、校園腐敗等問題仍然交替發生,增加了高校輿情處置復雜性和難度,特別是一些高校官僚化、行政化積弊較深,不重視學生訴求和建立溝通機制,在輿情爆發后應對處置失當,甚至引發次生風波,有損高校聲譽及形象。

新的一年,一是建議高校更加重視輿情工作,注重輿情人才的培養,提升輿情風險意識,對疫情防控可能催生的新問題做好應對預案,如“同地域高校放假或開學政策不同”“校園延遲放假導致生活困難”“考試安排不合理”等。同時,在遇到重大輿情時,高校應避免“鴕鳥心態”,第一時間發聲、態度鮮明、后續舉措有力並通報完整,並做好政策的協同,助推輿情平穩落地。二是完善拓展高校內部合理反饋訴求的渠道,盤活校長信箱、校內論壇等已有渠道,還可以通過官博或官微發布在線調查、收集私信等多種方式,了解師生員工的共性問題,特別關注與學生群體日常生活、畢業就業切身相關的訴求,妥善解決學生現實合理訴求,及時排查和根除輿情隱患。三是循序漸進地改善在師德師風、教育教學與校園安全等方面長期存在的問題,從源頭減輕高校輿情多發的壓力。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