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首次就省政府年度民生實事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工作評議。省政府16個有關部門“一把手”幾乎全部到會聽取評議意見。參評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對省政府面對疫情克難求進,民生投入不降反增,推動實事項目全面完成一致給予好評,也建議2021年民生實事項目編排應更科學精准、更聚焦民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投入優先保障民生,不少項目超額完成
去年1月省人代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鄭重提出要圍繞人民群眾所需所盼所想,繼續辦好十項民生實事。如今一年過去,省人大常委會今年首次工作評議就聚焦“交卷”。為保障評得實、議得准,4個調研組去年底就分赴全省13個設區市摸實情,並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廣泛搜集人大代表、專家學者、基層干群的意見建議。
評議前,省政府有關負責人專門到會報告去年民生實事項目實施總體情況,其中介紹在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況下,我省騰出資金優先保障民生剛性支出,去年全省民生支出仍實現較大幅度增長,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大部分投向民生領域,且近三年均保持這一趨勢。對此,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代表一致點贊。
不降反增的投入在民生實事項目上有充分體現。如省人大社會委副主任委員高曉平調研時注意到,我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去年實現“九連增”,省定最低標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省財政補助資金39.98億元全部下撥到位﹔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最低標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70元,大病保險政策范圍內最低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60%,去年11月底全省城鄉人均財政補助標准已經達到每人每年580元,實際補助標准平均已達到590元,“這項經費的預算比上年增加了14.15億元。”另外,去年全省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基金支出比上年同期增加13.6億元,大病保險人均賠付金額達8253元,同比增長30.8%。
一些民生實事項目超額完成。省人大常委會環資城建委副主任朱鐵軍現場報出一組數據:截至2020年12月底應完成的500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實際完成775個﹔應開工城鎮棚戶區改造18萬套、應該基本建成8萬套,實際開工了25.7萬套、基本建成15.21萬套﹔應改造升級100家農貿市場,實際完成177家,“總的來看,涉及城市小區改造的相關民生實事項目均已超額完成,並取得良好成效。”
實事實辦讓群眾獲得感有了新提升。截至去年12月底,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普通高中學校和幼兒園數量均超年度目標,各地公辦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年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准和公辦幼兒園年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准均已達或超過省定標准,全省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也超過目標任務要求。“調研中有的校長對我們說,以前學校附近的居民舍近求遠,把孩子送到城裡,現在學校辦學條件提升了,家長對家門口學校越來越認可,回流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了。”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張亮在評議現場說。
項目產生要更科學、實施應更重質效
從現場測評結果看,常委會組成人員對省政府2020年民生實事項目實施情況總體比較滿意。但評議人結合調研具體分析了項目實施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2021年改進建議。
在項目設置上,評議認為還可更科學。例如省人大社會委主任委員楊勇結合調研表示,養老服務項目隻包含適老化改造和老年人免費健康體檢兩項,雖然也很重要,但從針對性上看,老年人對提高醫療健康保障力度、建設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和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更有迫切需求。省人大監察司法委副主任委員張錦道調研后感到,把“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全覆蓋”作為民生實事項目要求有些偏低,“全覆蓋只是注重了量的要求,並沒有明確在質上達到什麼標准。”
政府民生實事項目產生機制、標准制定上也有優化空間。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主任周琪提出,多數設區市還沒有實行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如何讓項目真正反映老百姓意願還需更科學﹔有些民生實事是從省政府工作中抽出來的,是政府本來就應該做的。朱鐵軍認為,民生實事辦理過程中應該更多考慮地域差異,不同地區應有不同的標准、體現出特點。
一些牽涉面廣的民生項目推進機制也需理順。如調研發現,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等項目涉及規劃、建設、城管、消防等多個部門,還需要供電、供水、供氣、網絡等多個垂直管理的專營單位配合,項目實施協調難度很大,推進往往受影響。調研農村人居環境實事項目后,省人大常委會農委副主任姜葵建議要關注項目的長效管護、養護機制的建立健全,“實事辦理的后半篇文章需要不斷強化。”
另外問卷調查顯示,有的地方不少基層干部群眾和人大代表不了解每年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情況,人民群眾的感受度、獲得感還需再提升。
超過往年,今年擬編排15類民生實事項目
現場一方面肯定成績,一方面“辣評”不斷,充分體現了工作評議這一創新發揮人大監督職能新舉措的意義。省人大常委會去年在總結基層實踐經驗基礎上探索啟動了工作評議,制定了工作評議辦法。去年底圍繞優化營商環境的首次工作評議,今年圍繞民生實事項目實施的年度首次評議,均體現了對我省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問題的及時關注和強力推動。而對現場反饋的意見建議,16位省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均表示將充分吸收到今年民生實事項目編排實施中。
今年項目有哪些?省發改委主任李侃楨透露,初步安排編排項目共15類52件,項目類別及件數均超過以往。15類項目主要涵蓋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就業創業、“一老一小”、公共服務、食品安全、人居環境等。這些項目的確定緊扣省委、省政府深入排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的部署安排,將具備實施條件的任務分解到了2021年度,並逐項明確了事權和財權投入的責任,確定了資金來源和渠道保証。
省人大常委會前期調研提出的建議和這次評議,讓編排中的部分項目有了進一步優化。李侃楨表示,已對部分項目作了增減和調整。記者現場還獲悉,一些民生實事實施標准將再提高。如省人社廳廳長戴元湖透露,今年我省基礎養老金標准將在“九連增”基礎上再提高到173元,還將針對新增建檔立卡未脫貧人口、低保對象和特困人群等群體,由政府全額代繳養老保險費。
民生實事項目的有效實施,需要土地、資金等多方面綜合保障。針對評議提出的教育資源建設缺土地、缺資金、缺教師,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表示將積極會同省財政部門努力增加省級財政資金獎補力度,會同省自然資源廳等部門完善學校建設土地供應政策和機制,會同省委編辦、省人社廳採取統籌編制、創新備案制管理等辦法完善教師補充機制與配置機制,“確保新建改擴建的每一所學校的師資需求,保障正常的辦學。”
為解決前期調研和評議點出的省政府未統一給設區市下達民生實事任務、有些民生實事沒有量化指標等問題,2021年項目編排和組織實施更趨細化。李侃楨表示,現有52件實事都有具體內容和數字支撐,“責任落實到了部門、任務分解到了設區市,確保可量化、可考核。”
“本次工作評議達到了預期效果。”省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會后評議意見將連同測評結果一並送省政府研究處理,省人大相關專工委將對評議意見處理情況跟蹤督辦,推動政府及有關部門更關注人民群眾“急難愁盼”、聚焦痛點堵點,使項目更好體現省級政府事權定位、更加精准回應人民群眾關切。(陳月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