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家長群”,不少家長都有很多話要說。不知何時開始,一些家長群成了老師的“加班群”、家長的“壓力群”“焦慮群”,不少家長高呼“不堪群負”。如何防止家長群的異化,營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圍,成為今年兩會上不少政協委員關注的話題。
省政協委員、徐州市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金雲女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家長下班回到家,還要完成老師在家長群裡要求的批改作業、檢查背誦、讀書打卡等“工作”,成為“編外教師”。對於班級群、作業群的信息,家長需逐條閱讀回復,生怕漏掉。家長們頭疼,老師們也不輕鬆。有老師表示,他們下班后還要在群裡提醒家長關心孩子的作業、考試等情況,加班為學生服務,家長卻不理解,甚至有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的責任就完全交給了學校和老師。
金雲女認為,如今家校合作進入“三獨”時代,即學生、家長和教師多為獨生子女,個性主張都非常鮮明,做好學生、家長、教師以及家校間的互動聯通顯得尤為重要。
“這個問題的焦點在於家校共育的關系如何理順,共育的邊界在哪。”省政協委員、南京市琅琊路小學校長戚韻東認為,要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狀態,首先需要學校的核心教育價值觀“深入人心”。以琅琊路小學為例,目前已制定了小學教育辦學綱領,也制定了包括兒童篇、家長篇、教師篇等在內的“兒童公約”,約定中對“家校共育”這一話題進行了細化。
“當學校有一個明確的核心教育價值觀,並通過邀請家長共同制定相關的‘共育約定’,就能實現家長與學校在教育價值觀上取得共識。”戚韻東說,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離不開家長的參與,這是家校默契配合共同培育孩子的起點,也是家長、老師和學校建立互信的關鍵。
“我們一再強調,孩子可以做他能做的。一方面提醒老師布置課業時注重孩子的能力范圍,另一方面告知家長,不要代為完成、以‘家長作品’替代,否則,孩子的能力永遠無法提高,共育的目標最終也難以實現。”戚韻東說。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同向而行,也要各有側重。省政協委員、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校長仲堯明說,目前我們對家庭教育的認識還有一些誤區,認為主要是配合檢查作業,將學校應該承擔的教育任務“轉嫁”給了家長,實際上,家庭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還要關心他的人際交往、學習主動性,注重心理的疏導。
“在去年上半年線上教學期間,我們發現個別學生在家學習就沒有時間觀念了,也缺乏自覺性,上網課時電腦一開,自己做別的事情,最后家長不得不陪讀。”仲堯明表示,家校應該合力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自我規劃和管理的能力,家校共育對孩子的品格塑造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省政協副秘書長、民盟江蘇省委專職副主委吳勝興表示,應強化“養不教,父之過”理念,加強和改進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讓家長在生活中通過言傳身教帶著孩子學會做人處事、掌握生活技能。
家校共育,關鍵在“共”。省政協委員、南京市教育局局長孫百軍認為,除了學校家長各負其責、同向而行,政府、社會也要一起畫好“同心圓”,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和發展。他說,家長需要掌握家庭教育的專業知識,相信並尊重學校和老師的專業意見﹔學校要強化以家訪等形式主動走進家庭、了解孩子,和家長溝通教育理念、商討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政府要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價值觀,讓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同頻共振,切實為學生減輕學習壓力、發展興趣愛好﹔社會要進一步營造維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圍。
孫百軍介紹,南京市利用家長學校、教育論壇、金陵微校網絡平台、家庭教育專題課等線上線下途徑,幫助廣大家長學習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他坦言,自己和校長們也常思考,既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又不能增加家長的負擔,“在策劃今年的寒假親子作業時,我們就明確提出,老師要站在家長立場,不能給家長添麻煩,嚴禁把學生家庭作業異化為家長作業。”(楊昉 李睿哲 楊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