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代表委員熱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2021年01月28日07:3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在高質量發展中創造高品質生活

□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瓊 付奇 王慧 胡蘭蘭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安排了15類52件民生實事,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努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出席省兩會的代表委員紛紛表示,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創造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天地之大,黎元為本

“新發展階段有一個較之以往更為突出的目標,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幸福感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項具體工作。”省政協委員、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閔學勤表示,民生是幸福之基、和諧之本。現代化新征程上,應當始終堅持“天地之大,黎元為本”“舟楫相配,得水而行”的理念,進一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省人大代表、新沂市委書記陳堂清看來,人民至上,是踐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和生動實踐。“縣一級直接面對群眾、服務群眾,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陳堂清說,持續排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加快提升“平均數”、重點關注“極少數”,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隻增不減,更好滿足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每年梳理解決民生領域“十大熱點”“十大堵點”“十大難點”,每年編排一批為民辦實事工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以“全面提升市域環境、致力打造美麗新沂”市人大“1號議案”為引領,持續完善功能配套,做好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農房改善等民心工程,讓城市不僅有顏值有內涵,更有情懷有溫度。

省人大代表、江陰市華西新市村黨委書記吳協恩表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人民高品質生活,華西的切入點主要是做到“三個高質量”:通過創新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通過切實為民,促進農村高質量﹔通過加強培育,提升人的高質量。經濟高質量方面,華西企業要設立更加規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強化考核,優化團隊。在人的高質量方面,華西村這些年通過“送知識、送健康”,使老百姓“腦袋”比“口袋”更富有。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優化城鄉公共服務,這讓來自鄉村的代表們對縮小城鄉差距充滿期待。省人大代表、沛縣大屯街道安庄社區黨支部書記寧道龍最關心“三農”問題。在他看來,城鄉之間不平衡最突出的表現,在於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水平的不平衡。目前,公共服務仍是鄉村發展的明顯短板,這就需要進一步建立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此外,在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方面,也應加快實現標准統一、制度並軌,讓更多村民享受到“城裡人的待遇”。

補民生短板促高質量發展

完善衛生健康體系、加大教育惠民力度、優化交通出行環境、大力促進就業創業……翻看今年的民生實事清單,件件暖人心。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緩解就業壓力,需要進一步拓展就業渠道。”在省政協委員、省社科院副院長陳愛蓓看來,這就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為靈活就業提供更多便利。網約車、外賣、電商等新業態,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但這些靈活就業群體的工作地點、時間、用工關系都呈現彈性化特征,給傳統勞動關系和社會保障制度帶來挑戰。因此,既要促進靈活就業,同時也要考慮到從業者的社會保障問題。她希望政府部門從立法層面引導勞動者合理有序經營,進一步打通制度障礙,通過完善社會保障,解除靈活就業群體的后顧之憂。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促進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高效協同,更好地方便老年人生活。“江蘇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基礎很好,各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但要在新時期做到‘高品質養老’,還需從某些方面進行根本性創新。”省人大代表、江蘇蘇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龔育才從事養老產業多年,他認為,目前亟需解決面廣量大的中等收入群體養老問題,“隻提供基礎性服務的傳統養老院或護理院,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而特別高端的養老機構對他們來說又負擔太重。”龔育才建議,應在養老產業上進行突破和創新,“現有對於養老機構的定義,是指為老年人提供全日集中住宿和照料護理服務、床位數在10張以上的機構,這導致一些深受老百姓歡迎的養老業態被人為阻隔在養老機構范疇之外。隻有放開手腳,才能推動養老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省政協委員、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長董健調研發現,學前教育仍是我省公共財政投入的薄弱環節,存在公辦園尤其是農村幼兒園財政投入不足,普惠性民辦園補助不足、不到位,導致其壓縮成本、降低質量等問題。“為此,我省應盡快建立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盡快啟動研究制訂生均財政撥款標准,提高公辦園生均公用經費標准和普惠性民辦園補助標准。”董健建議,還要制訂公辦園編外教師最低工資福利標准和待遇保障政策,為民辦園提供稅收、貸款等優惠,加大對農村幼兒園的支持力度,設立省級支持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確保其辦園經費不因生源萎縮而減少。

省人大代表、南京市中醫院副院長陳慶琳說,疫情倒逼人們增強了健康意識,她建議推動中醫藥膳食療規范化標准化。“探索中藥與中餐融合,推廣藥食同源的養生理念,可以讓中醫藥膳食療得以安全進入尋常百姓家。”她還呼吁發揮中醫藥防疫優勢,推進中醫感染病學科建設,將中醫疫病學和現代感染病學緊密結合,並且建立相關培訓及實踐課程,為未來中醫感染學科培育更多復合型、專業性人才,讓傳統中醫藥更好服務百姓。

用“辛苦指數”換“幸福指數”

“今年省兩會最大的特點就是處處彰顯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省人大代表、徐州市雲龍區委書記朱明泉說,“我們將強化基本服務保障、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努力用黨委政府工作人員的‘辛苦指數’換取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朱明泉表示,該區將聚焦富強雲龍、生態雲龍、創新雲龍、法治雲龍、文化雲龍、幸福雲龍“六大雲龍”建設,以“三個100工程”為帶動,高質量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中心區,為創造高品質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省人大代表、華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衛東帶來的一份關於“未來交通設施”的建議,顯示了江蘇交通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大變化。“今后五年,我們要進一步把創新發展理念、前沿技術帶入交通行業,助力推動交通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我們希望運用5G和大數據、雲技術,推動江蘇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水運的建設,更希望這些‘江蘇建造’能成為中國新一代智能交通建設的樣板。”

精神文化需求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省人大代表、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章劍華認為,未來江蘇文化藝術要以人為本,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的消費需求,著重做好三個方面:一是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加強對吳越文化、楚漢文化、江南文化、運河文化的研究﹔二是更多推出名人名作,把江蘇大地上的奮進歷程、壯美圖景、生動故事、感人事跡,及時記錄和完美呈現出來,創作出更多與江蘇率先發展相呼應,具有江蘇特征、體現江蘇風格、屬於江蘇原創的優秀作品和精品力作﹔三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強化文化產品高品質生產與供給,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旅高水平融合。

博物館,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場所之一。這些年來,省人大代表,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常常以“服務員”的身份在南博各大展廳裡轉悠,目的就是“數笑臉”。“觀眾到南博來,對我們的展覽、服務滿不滿意,從表情上就能看出來。”龔良表示,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僅是提供優質舒適的基礎設施,還應當以高品質的展覽和優質的文化服務,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未來,我們要不斷優化文化產品的供給,真正為廣大老百姓提供能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品質精神文化產品。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