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政協委員聚焦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內需新動能何處尋

2021年01月28日07:32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邁上新台階,內需新動能何處尋

江蘇經濟總量邁上10萬億元新台階后,如何進一步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需動能?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的具體路徑在哪裡?政協委員們展開熱議。

擴大內需,尋求經濟新動能

“經濟學上有個觀點,經濟總量到一定階段必然面臨轉型需要。”省政協委員、鹽城市副市長蔣巍說,我省經濟發展對外依存度高,“兩頭在外”的發展現狀,在疫情沖擊下備受挑戰。轉型提檔、在擴大內需中尋找增量和新動能,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站上10萬億元新台階后,接下來面臨如何保障后續增長的問題。”在省政協委員、揚州大學商學院教授余海鵬看來,尋求新增量離不開“可持續”,一手抓科創、一手拓市場,“最終歸宿依舊在滿足不斷擴張的需求側”。

需求側,銜接大眾生活與產品供給。余海鵬直言,“邁上10萬億元台階只是新征程的起點,南京、蘇州均提出建設基於城區人口規模的超大城市,結合這一角度,未來釋放‘人口二次紅利’過程中,側重點將不再是通過人口提高生產力,而是借引人、引才擴大市場邊界,提振長久消費力。”

省發改委數據顯示,消費在我省經濟增長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消費需求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體動力,去年江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7萬億元,總量提升至全國第二。在此背景下,充分發揮省內、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是躍上新台階后調優經濟結構、獲取后繼動能不可或缺的“啟動點”。

優化調控,釋放需求側潛能

聚焦宏觀層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成為我省各地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的焦點。“徐州作為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龍頭引領、輻射周邊’效應日益凸顯,基礎設施和商貿物流業快速發展,文旅資源豐富,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將在激活消費、擴大內需上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省政協委員、徐州市工商聯主席王海永建議,從省級層面幫助徐州加大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傳統線下業態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升級,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有效融合、大中小企業協同聯動、上下游全鏈條一體化發展,有助於提升蘇北腹地消費能級、刺激更多消費需求出現。

“宏觀視角看,我省在一盤棋布局下刺激各地消費需求因地制宜增長,有先天優勢。”省政協委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大內科主任孫子林說,江蘇北有隴海線、南有揚子江城市群、東有沿海經濟帶、西有大運河文化帶,“井”字型排布,“東西南北”資源悉數囊括在內,搭配高鐵出行更為便捷,撬動需求增長如虎添翼。

做實省內經濟圈,聯通省內省外兩個市場,同樣是系統性思維下深度刺激消費需求的窗口。“扎實推進蘇錫常、寧鎮揚一體化和錫常泰、蘇通跨江融合,進一步加深江蘇與上海、浙江的產業融合度,提升我省在沿海省份產業協同和資源整合中的競爭優勢,對擴大省內市場體量、提高需求的意義,不言而喻。”省政協委員、民革連雲港市委主委李萌認為。

以“小”促“大”,於細節處尋新機

圍繞擴大內需市場、尋求新動能,更多委員將目光轉向“打造更小的循環”,從微觀層面切入,挖掘消費新動能。

“當常態化疫情防控遇上春運,實打實地考驗省內消費供給能力。”孫子林說,從國外游到國內游,再從國內游到省內游,消費者選擇的轉變帶來更多對當前市場供給短板的思考,浙江、安徽都有醫養康游融合基地,受歡迎度一直很高。但直面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的江蘇,卻尚未在這方面以融合創新實現資源整合,激發更多需求。建議用“雕花功夫”和“在細節處尋創新”的匠心,打造與社會發展進程匹配的可持續小循環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著眼市場需求變化,在市場細分領域前瞻布局、打開更多消費意願,也是擴大內需的關鍵。“如果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的引擎,文化消費就是引擎中的引擎。”省政協委員、省文投集團董事長盛蕾認為,隨著消費群體迭代,人們的購買主張從“價格敏感”向“品質敏感”升級,特別是95后、00后等消費新勢力的涌入,為服務、體驗和精神買單的趨勢更鮮明。

盛蕾舉例說,近年來一些國貨品牌相繼推出“聯名款”,說明文創在擴大內需產業中大有可為。“未來,文化將把觸角伸到不同圈層,引領消費行為在市場各細分領域發生。”

“‘以小帶大’推動更大范圍消費,需要‘洞見力’。”省政協委員、宜興市丁蜀鎮西望村黨總支書記范澤鋒計劃遵循村鎮特色、抓住紫砂工藝品受歡迎的市場心理,把紫砂制品從傳統單一的“壺”向更多產品延伸,打造層次多元的村鎮產品鏈。

□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李睿哲 方思偉 陳潔 王子杰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