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科技自立自強”被多次提及、突出強調,讓代表委員們倍感振奮。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十四五”開局,江蘇科技自立自強的號角已經吹響,隻有解決好“卡脖子”問題,才能讓“第一動力”更充沛更強勁。
瞄准發力點,提升產業能級
重點攻“無人區”“卡脖子”領域,聽了省政府工作報告后,不少代表委員都表示,找到了自己下一步的重要發力點。
“報告中提到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大力支持育種、培土基礎研究和重點育種項目,這讓我們農科人倍感振奮!” 省政協委員、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易中懿表示,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的步伐,才能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易中懿介紹,圍繞重要農產品保供,近年來江蘇統籌全院科技力量,構建水稻、小麥、玉米等全產業鏈創新體系,打造了“小而特”學科和創新團隊,不斷加強種源創新和品種創制。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邁上制造業高地。”省人大代表、江蘇天明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明立表示,作為一名來自制造業企業的代表,他非常關注報告中提到的在包括高端裝備制造在內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推動核心技術裝備以及關鍵零部件國產化替代,這為企業下一步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期間,企業自主研發制造的智能採煤設備,打破了國外在該領域長達20多年的技術封鎖與壟斷。盧明立表示,智能刮板輸送機是現代化採煤的關鍵設備,但核心技術長期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不僅售價高、供貨周期長,售后服務也不及時。集團研發制造的世界首台套8.8米大採高刮板機成套設備,替代了國外同類進口產品,甚至開創了中國刮板輸送機出口的先河。
“我們將聚焦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基因測序、數字化貨幣等前沿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省人大代表,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表示,將運用“兩城一中心”新技術,強力推動石化、鋼鐵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騰籠換鳥,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比重力爭由72:28轉變為63:37。
甩開“卡脖子”的手,盼硬核“加碼”
“關鍵技術是等不來、要不來的,要立足自身,有定力地發展。”省人大代表、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王民說,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徐工推動發起建立高端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積極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按照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噸位“三高一大”產品戰略,技術創新領域喜獲豐收。“科技自立自強,我們會繼續牢牢掌握技術話語權,真正讓中國品牌走向世界。”
省人大代表、省科技廳副廳長夏冰說,政府工作報告把“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放在了10個方面重點工作的首位,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下一步,將圍繞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科技工作目標任務,以開局即沖刺的奮進姿態抓落實,以攻堅克難的力度抓推進,努力在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促進科技同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強化科技資源統籌、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等方面下更大功夫,確保全年科技創新重點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
如何突破核心技術,實現硬核創新?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副主委陸延青認為,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創新要有系統思維。作為新發展理念核心要素,創新與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共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要實現高質量的科技創新,“人、機、料、法、環”缺一不可。
陸延青說,“法”的一個重點是科技評價機制,“環”是科研的軟硬件環境,“料”是元件原料等日常科研資源消耗,“人”是科創要素的核心,“機”是科研設備,特別是大國重器。
激發制度活力,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科技要自立自強,離不開“人”。陸延青說,拿基礎研究來說,我省的戰略型領軍型的科學家還顯不足,“就跟明星球員一樣,領軍型科學家的號召力和資源集聚能力很大。”江蘇要舍得投入,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靈活進行政策創新,選好增量,圍繞重點打造的13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尚未布局的真空地帶,先期謀劃如腦科學、合成生物學、人類增強、高性能計算、光子芯片等前瞻技術研究,及時提出和培育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專項﹔激活存量,高質量推動“作物表型組學研究設施”和“生物醫學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力爭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體系﹔注重交叉,激發新興顛覆性技術間的交叉協同作用,注重多領域多學科交叉融合,形成若干國際前沿科學制高點。
省政協委員、省僑聯主席周建農建議,繪制供給側“人才地圖”,提升引才精准度。“可以通過大數據檢索、專利分析、文獻計量、專家發現等,深度挖掘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人才信息,分析這些人才在全球各地的分布情況。”她說,按照領域,精准繪制供給側“人才地圖”,有利於江蘇加快形成全球人才蓄水池,為壯大產業集群貢獻關鍵力量。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科技自立自強是高質量發展的支撐。
“我們過去談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往往是想到政府將創新資金給企業,讓企業承擔項目。但實際上,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首先應該是提出創新需求的主體,政府根據難題的程度、解決的意義,進行招標。”省人大代表、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說,目前很多企業申報項目時提的是強項,而不是弱項,隻有讓政府梳理弱項,更多地“雪中送炭”,企業的創新短板才能真正被拉長。
□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王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