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是第68個“世界防治麻風病日”,也是第34個“中國麻風節”。麻風,一種古老而又令人畏懼的傳染病,現在非常少見,但它並沒有走遠,對這種病的防治時刻不能掉以輕心。
江蘇曾經是麻風病高發區
1月30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醫院(研究所)舉辦相關學術和科普宣傳活動。該院黨委書記林彤表示,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麻風日。世衛組織將每年一月份的最后一個周日作為“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我國於1988年也設立“中國麻風節”,旨在提醒人們該病對人類社會的危害。今年“麻風節”的主題是“全面消除麻風危害,共同走向文明進步”。
“我國早在殷商時期就有關於麻風病的記載,但是‘麻風’一詞首現於宋代。”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麻風病控制中心辦公室主任葛鳳琴說,直到1873年麻風杆菌的發現,人們對麻風的認識才進入科學時代。歷史上,江蘇曾是麻風病重災區,全省已累計治愈超過5萬名麻風病患者。
“麻風病之所以令人生畏,一是讓人毀容,二是令人致殘,病人喪失勞動能力,導致因病致貧返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麻風病控制中心分枝杆菌實驗室主任王洪生教授說,麻風杆菌主要侵犯皮膚、黏膜和周圍神經。延誤診治可導致病人脫眉、面癱、兔眼、獅子臉、口角歪斜等畸形和出現爪形手、足下垂、失明等殘疾。
麻風病其實並未走遠
麻風病也是“貧窮病”“落后病”,好發於居住環境惡劣、衛生設施落后的地區,全球每年新發20萬病人。隨著我國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環境的改善及國家防控策略的落實等,麻風病人越來越少。
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新病人和復發病人共437例。江蘇去年有新發病人6例,2019年新發病人7例。江蘇歷史上最多時有78個“麻風村”,目前全省還有37個“麻風村”。在泰州、南京還有比較大的“麻風村”,裡面有居住了幾十年的“休養員”。
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傳染病防制所副所長張連華說,麻風杆菌喜歡35℃左右的潮濕環境,因此歷史上沿江、水網密布地帶病人較多。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飛沫或密切接觸,“隻有易感人群才會發病,該病還具有一定的家族內傳播特征,中國超三成新發病人都與家庭內密切接觸相關。”
“去年我省發現6例病人。這只是出現症狀就診時被發現的,按照統計學規律,應當還有不少未被發現的病人。”張連華說,由於麻風病出現症狀前通常可以潛伏3-6年,還有的10-20年后才發病,在這期間他們會在社會上造成傳播。
據介紹,麻風病一般不影響壽命,得病后可以長期存活,目前全國存活的麻風受累者有近8.5萬人,江蘇約有1.18萬例。隨著醫療科技快速發展,麻風病有藥可治,因病致殘率、傳播速度都大大下降。“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可現在不少地方這方面的專業醫生逐漸減少。”王洪生說。
防麻人才隊伍青黃不接
麻風病並沒有走遠,一旦防、治、康、管鏈條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斷裂,這個疾病就會慢慢“復燃”而危害社會,因此時刻不能掉以輕心。王洪生說,許多百姓認為有“麻風”疫苗,其實是誤解——這是預防麻疹、風疹的疫苗,麻風病至今還沒有疫苗。
王洪生說,一年前,他曾接診一個20歲左右的小伙子,在當地被當作亞急性紅斑狼瘡治療,一直未見好轉。“我發現患者皮損有點麻木,提示是麻風病疑似症狀,后經實驗室確診為麻風病,經6個月治療后症狀完全消失。這樣被誤診的病例還有許多。”
專家分析認為,盡管病人在減少,流行程度大大下降,但要鞏固成果,隊伍要穩定,監測不能少,公共投入很有必要。但令人憂心的是,全國麻風病醫師隊伍隻有3600多人,江蘇隻有86名專職麻風病醫務人員,而且普遍年齡偏大,防麻隊伍可謂青黃不接。從全國層面看,盡管我國現有的縣、市、省麻風防控網絡比較完整,但近年來,部分縣市出現專職的科室消失、人員流失。如果某個地方防治鏈條斷裂,如果麻風疫情卷土重來,疫情防控將會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目前這個問題非常突出,如果不加以重視,所有努力都會功虧一簣,也會阻礙我國全面消滅麻風的目標。(仲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