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基金相關話題多次登上熱搜,投資理財引發年輕群體關注。有數據顯示,2020年新增“基民”中,30歲以下的90后佔到了一半以上,“90后新基民”隨之進入輿論視野。從專業的投資類話題到全民熱議性話題,“火出圈”的基金變得不再那麼“高冷”。另一方面,“90后新基民”的跑步入場也帶火了一批基金經理。近來,基金經理成功“出圈”,甚至擁有了粉絲后援會等話題,引發多方關注。同時,“如何看待基金飯圈化”“基金圈飯圈化是好現象嗎”等相關衍生話題也在輿論場中發酵,討論聲浪漸高。
熱現象:“出圈”的基金
全民炒“基”漸成風尚。人民眾雲數據顯示,2020年3月后,基金話題熱度持續上升。輿論普遍認為,隨著A股的持續上漲,基金逐漸成為了人們爭相布局的一種理財方式。
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基金”熱度趨勢圖(數據來源:人民眾雲)
2020年7月26日,支付寶與西南財經大學聯合發布的《第二季度中國家庭財富指數報告》指出,后疫情時代,中國人在線理財需求大增,存錢意願降低,更願意拿錢去買基金而非炒股。
另據鈦媒體APP統計,截至2020年12月31日,市場共有基金7361隻,總規模突破18.5萬億元﹔2020年新成立基金1492隻,規模超3.16萬億元——不僅創歷史新高,還超過了2017到2019年三年基金發行規模之和。
進入2021年,基金發行延續火熱勢頭,短短半個月就誕生了多隻“日光基金”。《都市快報》指出,持續兩年的“基金牛”,讓不少投資者嗅到了金錢的味道,由股民、“后浪”和儲戶組成的新基民正在跑步入場。
跑步入場的“90后新基民”《第二季度中國家庭財富指數報告》顯示,2020年新增“基民”中,30歲以下的90后佔到了一半以上。“90后新基民”由此受到廣泛關注,成為后疫情時代年輕人理財行為趨勢變化的一個注腳。
2021年1月14日,騰訊証券發布《中國股民行為報告》指出,在A股、基金、房地產三種資產主要配置品種中,90后更偏愛基金。
1月25日,@央視財經發布了一則《“新基民”調查》報道,並打上了#新基民一半是90后# #基金投資成年輕人社交工具#等話題標簽,“90后新基民”話題再度升溫。
那麼,基金話題在這類新基民群體中到底有多火?一些直觀的數據是,在年輕世代高度聚集的B站上,以“基金”和“大學生理財”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均有1000+條相關視頻,其中一些視頻的播放量已突破百萬。
圖:涉“基金”話題視頻搜索頁截圖(來源:B站)
在同樣擁有大量年輕用戶群體的問答社區知乎上,“理財”話題有高達734萬的關注者,問題數多達12萬條。具體到“基金”這一話題,關注者也已超過37萬人,問題數超過4.4萬條。
圖:“理財”“基金”相關話題截圖(來源:知乎)
紅星新聞指出,“90后新基民”的涌入給基金圈帶來了更多的玩法,這其中就包括了曾在“飯圈”才能看到的粉絲文化。
逐漸“飯圈化”的基金圈。1月25日,基金經理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淨值暴漲5.05%,“藍籌”就此登上熱搜,張坤更是成功“出圈”——不少基民自稱“基金圈ikun”,將張坤視作“愛豆”。他們不僅開通了易方達張坤超話,為其打榜,還建立了“易方達張坤全球后援會”。截至1月30日,該后援會已有超過1.6萬名粉絲。
圖:張坤粉絲后援會截圖(來源:微博)
據統計,除了張坤,同樣火出圈的還有諾安基金蔡嵩鬆、中歐基金周應波、易方達基金蕭楠等明星基金經理。這種“出圈”現象也引來不少網友調侃,沒有粉絲后援會的明星基金經理,都不是真正的明星。
對於“基金圈逐漸飯圈化”,澎湃新聞援引一位公募基金渠道人士的觀點指出,“很多新投資基金的,都是年輕人,他們習慣於飯圈那套文化”。《都市快報》評論也指出,基金經理“愛豆化”,實則是基民群體的“年輕化”。
與此同時,年輕的新基民對基金經理的追捧也引起了市場的擔憂。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把“飯圈”的狂熱和沖動帶入崇尚理性的金融圈,恐有隱患。
基金為何能“出圈”
基金從“高門檻”的專業領域,變為近期網絡熱點話題。“基金”為何能“出圈”?輿論熱議“基金”時,究竟在談什麼?基金“出圈”背后的輿論心態值得關注。
“睡后收入”成新追求,“資產增值”成績吸睛。受疫情影響,在“不確定性”中尋求安全感成為典型輿論心態,公眾對收入的關注度提升,在“消費”之外,以90后為代表的年輕群體日益關注投資理財問題。基金憑借買賣相對簡便、收益相對較高、風險相對較低的特點,進一步進入大眾視野。年輕群體更易接受和嘗試非“存款”的理財方式,一方面由於互聯網金融已有一定基礎,更為靈活的理財模式並非“新興事物”,其收益情況和安全性已被較多參與者認可﹔另一方面,傳統存款往往對金額、封閉期有一定要求,且與熱門基金相比,收益年化率偏低,因而願意用“閑錢”在“閑時”嘗試投資基金的年輕人增多。客觀上,“市場熱”帶動“輿論熱”。2020年多類基金收益率較高,白酒、醫藥、新能源等板塊的“明星基金”脫穎而出﹔2021年初A股連續多日飄紅,上証指數、深証成指、創業板指均持續上揚,而個股分化明顯,基金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吸引年輕人“跑步入場”成為新基民。
媒體報道助推基金話題升溫,自媒體多元表達渲染情緒。主流媒體以客觀報道為主,但同時,報道政策類信息、發布宏觀經濟數據、報道行業或重點企業發展情況等內容,易被解讀為對基金市場的“利多”或“利空”。行業媒體長期聚焦証券投資、金融財經領域話題,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影響力,特別是專訪、深度報道類文章,具有較明顯的引領性。自媒體則更為多元,垂直型自媒體的賬號擁有者往往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相關資質或相關從業經歷,側重於分享個人觀點及對市場的判斷,但此類自媒體時常出現意見相左、觀點分化的情況﹔跨界型自媒體對“流量”的偏好更為明顯,通常專業能力偏低而運營能力較強,因而或以“分享個人經驗”的方式的推薦基金,或以“追熱點”的方式拼湊內容。各類文章共同增加了關於“基金”的信息供給量,推動其成為熱度較高的大眾話題,同時部分文章片面強調“炒股不如買基金”“低門檻、免操作、高收益”等內容,渲染“被同齡人拋棄”的焦慮情緒,“忽悠”網民跟隨“潮流”入場。
社交工具屬性顯現,圈層傳播強化認知。隨著基金成為熱點話題,其社交工具屬性開始顯現,日漸變為茶余飯后的談資。部分年輕人投入小額資金“試水”,並非追求高額的投資回報,而是出於避免“孤立感”的社交需求。此類新基民更關注身邊親友的意見,雖具有一定風險意識,但對市場及行業的了解不夠充分,且提升基金投資專業技能的意願並不強烈,情緒易受浮盈或浮虧影響,進行獨立判斷的能力有限。同時,從發展的視角看,新基民也在探索中總結和提升,加之圈層傳播往往依托於“強關系”,互動交流更為高頻高效,借“基金”熱點,互相交流信息與觀點,關注經濟社會和行業發展,共同構建理性的投資理財觀念值得期待。
冷思考:基金“出圈”需防三大風險
“出圈”的基金投資局勢持續樂觀、相關話題頻上熱搜,不可避免地將“投資小白”的視線也匯聚於基金投資。盲目跟風者抱著“撈一筆就走”的僥幸心理入局,這種心態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而基金投資火熱背景下的基金“飯圈”化玩法更在個人財產安全、網絡空間治理等方面埋下諸多隱患。基金投資規模無序膨脹,部分網民“假戲真做”催生基金經理“出圈”的個人崇拜現象,也可能成為互聯網金融詐騙的新溫床。基金漲勢“高歌猛進”、基金本身高度集中的流量,或會成為不法分子詐騙的“信息幫凶”。
當海量信息都在看好基金投資,盲目跟風的新基民面對不法分子的心理防線也將更為脆弱。諸如包裝虛假基金經理,瞄准跟風者的信息差完成初級詐騙,通過超話、建群、反黑等“圈地式”玩法鞏固“死忠粉”,假借基金投資名義形成傳銷鏈吸納新的受害者等,或會成為不法分子的連環詐騙手段。此外,個別極端的“飯圈”運作模式在層級管理、提升忠誠度、語言綁架粉絲付出金錢等方面效果突出,如不法分子將此類模式引入“新一代基民”管理,以基金形成的新網絡圈群模式也將帶來新的監管風險和執法難度。
值得注意的是,“飯圈”具有明顯的排外性特征,基金投資本就充滿變數,各路基金經理更是觀點多元、各抒己見,但在“飯圈”粉絲眼裡,凡有不同意見便是“對家”在故意唱反調。一旦其他基金經理與偶像的觀點相悖,粉絲極有可能群起而攻之,主動引戰,進行語言攻訐,對輿論環境造成一定污染,甚至擾亂市場投資秩序。
“飯圈文化”單薄而脆弱,偶像與粉絲的關系建立在利益驅動的“滿足感”之上。當前,宏觀投資環境相對樂觀、穩定,實力雄厚的基金經理帶領投資者站上資產高位的概率極大,因此吸引了無數狂熱支持的粉絲。倘若未來基金投資市場出現不穩定因素,基金經理接連決策失誤,跌下“神壇”,這批粉絲又將作何反應?可以預見,一旦粉絲利益受損,基金經理的偶像地位便會發生動搖。如果損失慘重,甚至可能出現“飯圈”新基民“脫粉回踩”的局面。屆時,失望的粉絲或將打著“維權”的旗號,從線上抱團演變成線下聚集,從而引發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甚至引起區域效仿復制的連鎖反應。
基金“出圈”並非壞事,但對“出圈”導致的“飯圈化”及其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無論是基金公司,還是基金經理,都應足夠重視,提示市場風險,倡導理性投資,對粉絲加大引導。同時,基民們、尤其是新入圈的新基民,也應保持一份理性與克制,畢竟,“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十字箴言,永遠值得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