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70的南京市民王女士,最近強烈要求她的兒子將家裡的4K高清智能電視“換掉”——這台專為她“升級”的電視,遙控器按鍵很少,打開后電視頁面卻很復雜,常常讓王女士不知所措。尤其是家裡網絡偶爾出現問題時,王女士隻能干坐著,等孩子們下班或放學回家后解決。
智能化時代,電子設備都非常“聰明”,它們給很多人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卻也讓一部分老年人停留在“數字鴻溝”的另一邊望洋興嘆。是責怪科技走得“太快”,還是抱怨老年人學得“太慢”?記者在近期的採訪中,聽到了一種更為客觀,也更加務實的聲音:“老年人和科技都沒錯,需要發力的是提供智能產品的企業,在‘適老化產品’的藍海中,理應有更多公司接上地氣,把事做了,把錢賺了。”
一堵智能時代的“高牆”
吳秀雲的第一部智能手機,是2018年到南京的女兒家時女兒買給她的。
“在老家的時候,親戚朋友經常走動串門,偶爾用手機打打電話,讓別人能聯系得上我就足夠了。”一直以來,吳秀雲隻用老年版按鍵手機,能打電話是那時的她對手機的唯一需求。“別看那個手機就幾百塊,可它鍵盤大、聲音響,還自帶一個小電筒,晚上出門,一撥手機旁邊的按鈕燈就亮了。”吳秀雲回憶。
直到三年前,吳秀雲搬到女兒家常住,她才發現自己變成了智能時代的“局外人”。“身邊一起鍛煉做操的老人都在用手機拍照、發微信、通視頻,他們還建起了微信群,每天在在群裡談天說地。”吳秀雲說,融入不了“圈子”的孤獨感讓她下定決心買智能手機。
拿到手機,“煩惱”才剛剛開始。鎖屏密碼因為不會用拼音,她隻能手寫發信息,可還沒寫完偏旁部首,手機就跳出來一個錯別字﹔微信發語音,話說到一半,手指不小心一動,半截子話就發了出去﹔就連在通訊錄裡找號碼打電話,都成了一件難事……直到換手機的第二年,吳秀雲才勉強能和兒子視頻通話,可刷視頻、看新聞、在線叫車等一系列功能還是沒學會,用手機掃碼付款更是學不會也不敢用的。
老年人與智能社會之間的隔閡不止於手機。如今萬物智聯、萬物互聯,無形之間在老人面前豎起一座“高牆”。
一年前,家住南京秦淮區的王寶英開始感覺回家真“難”。原來,兒子讓原來家裡的老款門鎖光榮“退休”了,取而代之的是眼下最時髦的指紋智能門鎖。“不用帶鑰匙,他們倒是用起來方便了,但我手上的指紋因為干活兒磨得快沒了,怎麼也錄入不進去。”王寶英說,自己隻有摁密碼才能進門,每當有客人來的時候,還要提防他們看到密碼,很是尷尬。
事實上,現在越來越多的“隱形門”已擋住了老年人生活的腳步。
去年年末,一則視頻在網絡上熱傳:一位老人冒雨到村代收點交醫保,現場工作人員卻告訴她不收現金,“要麼告訴親戚,要麼自己在手機上支付。”畫面中,櫃台上的老人一臉茫然不知所措。無獨有偶,另一段視頻中,一位94歲高齡的老人為激活社保卡被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老人被家人勉強抱起,膝蓋彎曲,看起來十分吃力。
在“機器”面前,老年人選擇了“沉默”。數據顯示,江蘇是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省份之一,截至2020年底,全省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855萬人,佔戶籍人口的23.6%,比全國高5.24個百分點。這些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前的老年人,因時代因素,在進入老年后,恰逢互聯網等新技術突飛猛進,在不知不覺中遭遇“數字鴻溝”。
一場“APP適老化”的大潮
龐大的人口基數,顯而易見的剛性需求,產生了一片“藍海”市場,並刺激著不少企業投身其中。記者發現,當前,隨著相關部門的力推,“APP適老化”大潮正席卷而來。
“自從給我爸用上訊飛輸入法的‘長輩模式’之后,我爸和我們用手機溝通就方便多了。”無錫市民馬欣告訴記者,自己的父親已經年過70,習慣於寫字而非語音交流,卻又苦於不能熟練使用各種手機輸入法,經常簡單的一句話,要在手機上“掐”半天。
針對這一痛點,1月27日,訊飛輸入法正式推出“長輩模式”,該模式聚焦於老年群體打字吃力這個問題,比如看不清字、打字速度慢、為避免打錯字要反復檢查等。
記者安裝試用后發現,訊飛輸入法開啟“長輩模式”后,視覺上會變得更清楚。同時,該模式沒有繁雜設置,輸入界面簡單,在用戶沒有自定義鍵盤順序的情況下,默認為半屏手寫輸入。另外,全界面還具有大字體、大圖標,方便查找的功能。
“很多老年人愛好書法,我們在採集老年群體的普遍性需求后,開發了手寫自帶毛筆字筆鋒的效果。”科大訊飛輸入法業務部總經理程坤告訴記者,針對另外一些老年人的需求,“長輩模式”下,用戶手寫單字時候,還有注音提示,方便老年群體認字。
和輸入法一樣,出行APP同樣困擾不少老年人,越來越多的網約車平台,反倒讓老年人更難正常打車。1月29日,這一“煩心事”有了真正的解決方案。作為在全國入駐城市逐步上線“一鍵叫車”功能的網約車平台,T3出行全面簡化、優化了在線下單流程。
據了解,老年用戶在T3出行APP端切換至“助老模式”,即可進入“一鍵叫車”界面。新界面僅保留出發地、目的地等關鍵節點信息,並具備大字體、無廣告等特點。同時,超大字號的“一鍵叫車”按鍵,清晰排列的常用地址預設,都將給老年用戶帶來“無障礙”的叫車體驗。
T3出行產品負責人李書恆還介紹,考慮到老年用戶線下揚招的用車習慣,T3出行採用了“先叫車、后補填”的叫車方式,無需輸入地址,點擊“一鍵叫車”就能下單。另外,平台也會為“助老模式”訂單優先分派高星級司機,為銀發族出行提供高品質服務。
一次沒有“模板”的跨越
互聯網沒有遺忘老年人,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智能化產品的“適老化改造”,因老年人的需求不一,並沒有統一模板,所以大多企業目前隻走出了第一步。
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李榮錦就告訴記者,市場應研究不同類型老年人的差異化需求。“老年群體所面對的‘數字鴻溝’,情況、程度各有不同,既有一些能較為熟練運用智能產品的老年人,也有一些從來不接觸智能產品的。”李榮錦認為,對於不能正常使用智能技術的老年群體,還可以區分“不會用、不能用、不想用、不敢用”等原因。
因此,李榮錦提出,當前應強化需求導向,針對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共性問題,採取普遍適用的政策措施﹔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環境和習慣的老年人,分類梳理問題,採取有針對性、差異化的解決方案。“要努力做到,如果老人不會使用某項智能產品,要盡力教會他﹔如果老人必須使用某項智能產品,要積極改進設計以適應老人便利使用﹔如果有的老人就是學不會這種智能產品,必須有替代方案‘兜住底’。”李榮錦說。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我們確實是以需求為導向,希望研發更多老年人都能用的產品,不過,高科技的智能產品前期研發投入往往很大。”在南京軟件谷,一位產品經理告訴記者,尤其是老年人高科技產品,花的功夫更大,投的資金更多,卻因老年人普遍節儉的消費觀,企業無法預期能否盈利,這就導致多數企業在開發此類產品時畏手畏腳,“因此,如果這一塊能得到政府更多支持,應該會有更多企業願意加入進來。”
針對多方訴求,政府已經開始主動作為。1月22日,江蘇發布解決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的50項重點任務清單,其中不乏需要政府掏出“真金白銀”的項目。比如,江蘇將開展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專項普及培訓行動,今年計劃在全省范圍內培訓50萬人次,目前,省政府已將該項工作列入了今年民生實事,省財政將專門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記者也從多個部門了解到,后續江蘇將有更多落地舉措,促進“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幫助更多老年人跨越鴻溝。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澄 沈佳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