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2月9日,南通海門境內長江段迎來了數千隻野鴨,成群結隊在江面上游蕩,與波光粼粼的江面相映成趣。
南通海門,因江而生、因江而興,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更肩負守護長江生態屏障的重任。近年來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思想指引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推進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綠化、美化、文化“三化”相生,海門堅定地守好出江入海生態屏障。越來越多來此越冬的鳥類、洄游的魚類,也印証了海門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取得的成果。
【重拳出擊 探索“化工圍江”】
因歷史原因,南通海門化工企業林立,造成了“化工圍江”的困局。前年開始,海門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化工企業關停騰退力度空前,兩年間,24家化工企業關停,為沿江產業科技創新、轉型發展騰出寶貴空間。海門積極打造臨江生物醫藥科創園,成為化工園區轉型、綠色科技轉化的典范。今年年初,南通海門又將沿江一公裡范圍內剩余的8家化工企業列入關停計劃,預計今年六月底前全面完成。關停騰退、整治升級等一系列舉措打破了海門數十年“化工圍江”的困局。
【革新技術 提質“協調治水”能力】
問題在水裡,根子在岸上。為有效檢測入江水質,加強水環境治理,南通海門一改人工監測局面,新增了11個入江支流水質自動監測站、1個長江經濟帶水質自動監測站,完善了海門全區水環境預警體系,有利地推動了長江流域上下游協調治理和水質改善。
多年來,南通海門埋頭水污染治理,實現活水暢流水質提升。全域治理水系,先后開展了長江飲用水源地問題整治、圩角河綜合整治、青龍化工園區雨水管及道路改造工程、疊石橋市場周邊環境整治工程等一系列截污治水工程﹔新建污水管網150余公裡,城鎮污水主管網建設實現全覆蓋,完成區鎮“十個必接”工程﹔開展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完成了“城區十一號、十二號、十三號橫河,城區三河,新開河”等河道的治理工作,全面消除城區黑臭水體﹔170余個行政村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城鄉污水處理率達到90%。
截至去年年底,南通海門地表水省控斷面優III類比例達100%,市考以上斷面優III類比例為100%,比2019年同期提高37.5個百分點﹔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14條入江支流13條消除劣Ⅴ類,確保達標水質匯入長江母親河。
【砸籠換綠 打造“生態綠廊”岸線】
近年來,南通海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條主線,積極打造產業、交通、科技、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的沿江生態創新走廊。去年全年,海門完成了786.6畝沿江生態防護林補稀補缺,遠超南通污染防治攻堅考核要求的250畝任務。
今年,南通海門又對沿江岸線全線進行生態景觀規劃建設,設計了工業觀光區、海門之眼觀光區、生態涵養示范區、文化展示體驗區、海門門戶形象區、濕地康體養生區、運動健身休閑區、青龍港文化娛樂區、漁人碼頭、臨江生態休閑區、臨江科技景觀區、生態濕地文化區共計12個片區。構建起長江生態安全屏障,守護一江清水綿延后世。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陳超 通訊員/黃燕燕 楊禮慶 編輯/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