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蘇樓市奪得全國銷量冠軍:全年銷售商品房1.54億平方米,其中,住宅1.39億平方米,雙雙增長超一成,均創出歷史最高紀錄。
毫無疑問,江蘇人的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了。那麼,在房地產業蓬勃發展20多年后的今天,江蘇人的住房夠住了嗎?
從人均居住面積、戶套比(戶均擁有的住房套數)等“量”的指標看,江蘇人的住房應該夠住了。
查《江蘇統計年鑒》可知,2019年,江蘇8070萬常住人口中,5698萬城鎮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47.5平方米,較上年增加0.6平方米﹔2372萬農村人口住得更寬敞,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了61.7平方米,較上年增加4.7平方米。經過去年創紀錄銷售后,城鄉居民人均居住水平繼續提升。
“日新月異”——江蘇省統計局對改革開放42年來江蘇人居住條件改善如此形容。1978年,江蘇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隻有區區5.7平方米,42年“彈指一揮”,增加超42平方米。保守估計,去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應超過48平方米。按戶均3口人計算,家家都住上了144平方米的改善型大房子。
2003年,江蘇最初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中,城鎮居民住房水平達小康的標准設定為人均建筑面積30平方米,按《統計年鑒》數據,這一門檻在2007年已經跨過。2013年,江蘇對該指標體系進行“提標”修訂,為更好反映居住的質量,城鄉居民住房水平達小康條件均改按“住房成套比例”衡量,其中,城鎮居民住房成套比例要求達到90%。成套住房,指室外道路、水、電、氣等配套設施和室內居住功能基本齊全的住房。
2019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39.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48.9平方米。各方面“率先發展”的江蘇,城、鄉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7、12.8平方米。
2003年,當時的國家建設部曾確定我國小康社會住房標准為:到2020年,住房從滿足生存需要,實現向舒適型的轉變,基本做到“戶均一套房、人均一間房、功能配套、設備齊全”。次年,城鎮居民小康居住的標准被細化為:人均居住面積35平方米,套均面積在100-120平方米左右。
盡管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居民對居住改善的要求不斷由“量”向“質”轉變,反映居民居住水平的指標也不斷“與時俱進”,但僅從滿足“居者有其屋”對居住面積“量”的要求看,江蘇人目前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的確夠住了。
放在全球坐標觀察,差不多兩年前,針對當時全國城鎮居民人均37平方米的居住水平,房地產業大咖潘石屹曾評價說,“這和發達國家的水平一樣了。”可見,目前江蘇城鎮居民居住水平在全球范圍比較也不算低。
再看戶套比,恆大研究院2019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2018年中國城鎮居民套戶比增至1.09,從國際看,同期美國、日本分別為1.15、1.16,德國為1.02,英國為1.03,中國接近1.1,表明住房供給總體平衡。江蘇城鎮居民套戶比應該比全國數據更高。
“量”體現夠住了,為什麼去年銷售還那麼火爆?不僅是江蘇賣房破紀錄,從2015年起連續6年年銷售超1億平方米,全國新建商品住宅銷售面積也增長3.2%,銷售面積排全國第二的廣東增長7.7%,創近三年新高。
可以解釋的視角有三個:一是平均數不代表大多數,每位江蘇人都可以自問是否被“平均”了﹔二是隨著城鎮化發展和都市圈建設加快,居民住房消費不斷升級,舊換新、小換大、小城市換大城市、追求更高品質住房等需求不斷釋放﹔三是出於資產保值的投資購房和出於賺差價的投機炒房,推高了住房需求。
客觀說,目前居民的居住水平還有高、低之分,有的居民一時還買不起房,有的居民的居住條件還較差,特別是大城市新市民、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依舊突出。恆大研究院的研究結果表明,全國最低20%的城鎮家庭戶僅擁有約6%的住房,而最高20%的家庭戶擁有約40%的住房。
正因為此,近幾年來,江蘇各級政府一直加大保障房建設投入力度,發揮公共財政對居民最基本居住需求的“兜底”作用。“十三五”時期,全省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34萬套,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43個,改善蘇北農房20余萬戶。今年省政府52件民生實事中的一件,就是新開工25萬套城鎮棚戶區改造,基本建成10萬套。
2020年江蘇城鎮化率達72%,相比於全球高收入經濟體81.3%的平均數,還有提升空間,農民變市民持續帶來著新的住房需求增量。而交通、教育、醫療等條件不斷完善提升,在提升城市能級的同時,對住房需求也產生著刺激作用。新需求比比皆是,如大齡未婚女性一人買房獨居越來越多。
在“房住不炒”成高壓線后,投資與投機需求已被歸為一類,屬於不斷“打補丁”的調控政策遏制的對象,隻有目的在於實現住房從無到有的真正剛需,以及提升居住品質的改善型剛需,才是政策終極支持的對象。但值得重視的是,並非所有的住房需求都是健康的。
就說目前有的年輕人購買婚房這樣的真正剛需,其實也摻雜進了投資乃至投機成分,明明90平方米就夠住了,卻偏要買160、200平方米的“豪宅”,“夠住”之外的多余面積權當投資。居住“貪大”在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其實也暗藏著不小的風險。
不僅“住有所居”,而且“安居宜居”,相信江蘇人的居住條件在“十四五”時期將繼續改善,不過,一個健康的樓市也需要各方共同維護。(吉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