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豐著力調結構興產業樹品牌 賦能"大豐收"

2021年03月03日16:14  來源:大豐日報
 
原標題:現代農業“沃野生金”

近年來,我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聚焦農業高質高效,主抓“接二連三”,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統籌做好穩產保供、脫貧攻堅、農房改善等工作,賦能農村農業“大豐收”, 實現農業供給能力明顯提升、農業發展方式逐步轉變、農業要素保障日益增強,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現代化路徑。去年,我區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列全省縣級綜合排名第一等次。

調結構增質效,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農業高質量發展有基礎、有底氣。我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念好“農字經”,種好高效田,打好特色牌,現代農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推動規模化經營,立足穩產保供,採取“集中連片、規模建設、整體推進”方式,建成高標准農田近百萬畝,形成水稻制種、甘藍、稻田綜合種養等9個萬畝現代高效農業基地,創成上海市外農產品主供應基地11個,帶動基地面積10萬畝,年銷售總額突破40億元。推動產業化發展,深化“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實現村有項目、村企結對“兩個全覆蓋”。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大力發展優質糧油、肉制品、蔬果、營養保健品、水產品五大農產品加工產業,實施光明“一園一廚五基地”、蘇合禽產品加工、沿海冷鏈物流智慧城等農業重點項目32個,建成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2家,農產品加工銷售值達469億元。同時,我區以現代服務業的理念包裝經營農業,推動“產供銷加”聯動發展,實現上中下游一體化。2020年,通過豐收大地、夢幻迷宮·田阿姨等電商平台,線上線下合作銷售本地滯銷農產品超500萬元,農產品電商交易額突破23億元,同比增長超10%。

塑特色促融合,發展多元化農業產業經濟

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是糧食之基。我區聚焦突破種業經濟,聚力種源自主可控,全力推進現代種業工程,支持金色農業、華豐種業等企業,與萬建民院士工作站、省農科院等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畜禽、水產等“卡脖子”種源技術攻關,雜交水稻制種面積近5萬畝,佔全市25%,郁金香種球國產化率90%。種業總產值達40億元,種子持証企業9家,種業“新三板”挂牌企業2家,21個主要農作物品種通過國家和省審定,均列全省第一。以創成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打造以荷蘭花海、夢幻迷宮、恆北梨園等為核心的美麗鄉村休閑旅游片區,創成全國五星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園區5家、省特色田園鄉村9家,年休閑觀光農業接待游客778萬人次,躋身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綜合發展實力50強。整體提升品牌經濟,以區場共建品牌“大豐倉”為引領,對接上海標准,共建品牌基地,塑造綠色、優質農產品形象,創成農業類中國馳名商標2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13個,種植業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92.6%。

建平台聚要素,構建協同化農業產業格局

抓好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就抓住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我區創新平台載體,成立農業集團,整合農業資產資源,吸收多元資本向農業領域集聚。以解決鄉村產業趨同、布局分散化為重點,立足當地特色資源,堅持“一鎮一園”,突出“一園一特”,建成農業園區23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個,在全市率先實現市級農業園區全覆蓋。整合資源要素,設立50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重點支持特色高效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品牌農業發展。每年單列不低於5%比例的用地指標,專項用於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開展培訓助農行動,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完成率 100%,鄉村振興新特聘崗位行政村覆蓋率100%,“新農人”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同時,進一步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融合發展,提升對小農戶的覆蓋率,成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8家,發展家庭農場496家,對接農民合作社833家,帶動農戶14.9萬戶,共享農業產業化增值收益。(朱 洋)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