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顆鮮紅欲滴的草莓,聞起來沁人心脾、嘗一口酸甜宜人。上市季節,不少人還會前往田間地頭,體驗親自釆摘草莓的樂趣和豐收的喜悅……1983年,“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從日本帶回了20株原種草莓苗,次年選址在句容市白兔鎮解塘村試種。由此,草莓在江蘇大地上開花結果,助力這裡的富民產業和鄉村振興,成為農民致富的“金果果”。
幾畝地,供娃上大學
“今年草莓行情還不錯,一畝地能賺兩三萬元,我這6畝地大概能賺15萬元。”南京溧水莓農趙上富估算,“我以前在南京周邊做臨時工維持生計,年收入不夠開支不說,還常常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辭退了。兩個兒子出生后,我決定回鄉成為一名莓農拼一把。靠著種草莓的收入,我將兩個孩子供上大學,現在他們已經大二啦。”
無獨有偶,徐州市賈汪區的耿德頂,從一名四處奔波的裝修工人變身成為一名家庭農場主。“我剛開始種草莓的時候,第一年種了6畝、第二年種了14畝……通過11年的積累,現在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60畝了。”耿德頂直言,種草莓的日子令他感到非常充實,這些年草莓每畝平均收益在3萬元至4萬元之間。
在徐州新沂市阿湖鎮蘆湖村的一個草莓基地內,150畝的“紅顏草莓”已經陸續成熟,預計採摘期將持續到今年5月份。每天前來運草莓的車輛絡繹不絕,草莓的大豐收不僅鼓了養殖戶的口袋,也帶動了周邊的村民共享這份“甜蜜事業”。
“我們都是附近村裡的,在這邊工作一天能有七八十元收入呢!”正忙著給草莓包裝的李翠樂呵呵地說道,“老板還讓我們一起跟著學習草莓種植,告訴我們學會了之后回去自己種,日子還能更舒服。”目前,這個草莓基地已經幫助30余位像李翠一樣的村民解決了就業問題。
拼口感,種植有講究
章姬、桃熏、越心、寧玉……這些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實際上都是草莓的品種。哪種草莓口感好?莓農在種植時應選擇什麼品種?這些問題裡都有著大學問。
“我省草莓育種方向是根據消費需求來調整的,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看得比較重,我們就圍繞抗病性、高品質等方面做文章。”江蘇省草莓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趙密珍表示,在栽培技術方面,農民隻掌握一兩項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需對一整套技術了然於胸。“掌握了整套技術,草莓的效益自然也就高了。”
據趙密珍觀察,省內種得好的莓農,每畝產值能達7萬—8萬元,純利能達5萬—6萬元。為了幫助莓農更好地種植草莓,江蘇省農科院在江蘇多地組建了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及時幫助莓農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生態農產品。
近日,江蘇舉辦了第七屆江蘇(鹽都)草莓文化旅游節暨第八屆江蘇“紫金杯”優質草莓評鑒活動,評選出金獎獲得者30名。“在本次活動獲得金獎,我本人相當激動。”睢寧縣雙溝鎮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的陳剛告訴記者,他代表睢寧秋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前來送樣。2018年,秋歌農業引進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自主選育的草莓品種,按照省草莓體系制定的技術方案來規范種植,平均價格為50元/公斤,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產業化,還有大空間
一顆小小的草莓,催生一大產業,富裕一方百姓。近年來,江蘇把草莓作為振興鄉村產業、優化農業供給側結構的重點方向來培育,著力提高草莓標准化生產、專業化服務、品牌化營銷、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大對草莓區域公共品牌宣傳推介力度,實現了生產穩步增長、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同步提升。
據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唐明珍介紹,目前,全省草莓種植面積近30萬畝,產量超過50萬噸,生產規模居全國第四位﹔種苗和鮮果總產值近100億元,市場行情穩定向好,畝均效益顯著﹔草莓品種優異,我省自主選育的寧玉、寧豐等品種在多省推廣,為豐富市民“果盤子”、充實農民“錢袋子”做出了積極貢獻。
與此同時,以草莓採摘為核心的“農家樂”也成為農民增收的新途徑。“春天到了,我們農場可提供賞桃花、摘草莓、品農家菜、垂釣等游玩項目,在這裡玩一天不成問題。”鹽都區愛東家庭農場的陳正海說,農家樂給莓農們帶來了人氣,比往年直接銷售要增收20%左右。
未來,草莓產業發展將如何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極其重要一環,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高效精品農業,推進特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
“‘高效精品’四個字對草莓種植提出了更高要求。日本農民在種植草莓時把抗病性擺在了第一位,他們認為苗好七成收,主要採取生物和物理的方式進行病虫害防治。日本當地農民要求草莓育苗環節必須不帶病、不帶虫、不帶菌,幾乎不打藥。且日本有一種冬季草莓大棚增溫技術,通過該技術可使得草莓增產30%-45%。”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陸愛華表示,這些優秀做法非常值得學習借鑒,對江蘇乃至全國打造精品草莓都有很大幫助。
□ 本報記者 洪 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