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建成576處生態墓園:樹葬、花葬你能接受嗎?

2021年03月30日11:19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江蘇建成576處生態墓園:樹葬、花葬……你能接受嗎?

《江蘇省殯葬管理條例》即將出台之際,清明前夕,記者走訪揚州、鎮江、無錫、南京等地發現,曾經非常“小眾”的綠色生態殯葬接受度逐年提升,江蘇已建成生態墓園576處。為國家省地,為家庭省錢,讓親情延續的綠色殯葬方式,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各地疏堵結合,用生命禮儀引導生態葬,為移風易俗、殯葬改革探路。

生態葬VS傳統墓葬出現4:1選擇率

今年一季度,揚州墓園內每5戶家庭,就有4戶選擇節地生態葬式。還有很多家庭簽署生前契約,願意百年后選擇生態葬。少花錢、少佔地、少耗資源、少污染,推行節地生態安葬,是我國殯葬改革的大方向。揚州墓園出現的改變,既有現代人觀念更迭的因素,也源於生態葬自身優勢效應的放大。

楊花欲雪、又至清明。蜀岡之上,一場清新的生命告別儀式在悠揚的小提琴演奏中拉開序幕。沒有紙錢紛飛,沒有吹吹打打,3月29日,33個家庭將親人的骨灰葬於櫻花樹下,綠草從中。沒有墓碑,隻有AR虛化的蝴蝶在大屏上翩翩舞動。這一刻,生命以最自然的方式得以延續。

江都退休教師史民生在妻子去世后,便和揚州墓園簽訂生前協議,不僅把妻子葬於此處,還承諾自己百年之后也選擇同樣的方式。老人動情地說:“回歸自然,這是我們夫妻倆的共同願望,子女也很支持,我們要把綠水青山留給子孫后代。”

距離主城10公裡的揚州人文紀念園剛剛建成,今后這裡將主要採用生態葬式。揚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處長龐庭金介紹,今年該園將開辟5000 m2的生態安葬景觀帶,每5年循環重復利用一次,循環周期為30年。經過30年的降解和土地休養,使園區具備重新投入使用的可能。

據江蘇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副處長何正標介紹,2017年江蘇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殯葬改革試點單位,節地生態葬得到有力推進,目前江蘇已建成生態墓園576處。13個設區市、所有縣(市、區)均已出台實施節地生態安葬激勵政策,標准在500-5000元不等,基本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AR虛擬技術助力傳統觀念轉變

走進揚州墓園,繁華處處,亭台樓閣,風清水軟,一片安寧祥和。生態葬區開闊明朗,看不到一塊墓碑。“過去人們不願意選擇生態葬,是因為祭掃難、定位難,現在虛擬技術和信息技術都能彌補。”揚州墓園主任張峰介紹,他們在全國首創AR墓碑。通過AR技術,可在大屏幕和手機上找到與逝者相對應的生態葬位置,同時顯示墓碑、照片、逝者生前事跡等信息,從而實現虛擬祭掃,表達對逝者的哀思。

“傳統的大墓豪華墓,不僅佔用大量耕地、林地,還導致生態被極大地破壞。”墓園的工作人員介紹:AR虛擬墓碑將逝者的人生歷程通過文字、視頻影像資料予以保存,真正在時間概念上實現逝者永存。

壁葬、花壇葬、草坪葬、樹葬……短短幾個字,顛覆的卻是幾千年的傳統。從土葬到100%火葬是殯葬的一次革命,江蘇用了50年才完成。生態葬被稱為殯葬改革的“二次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前,很多地方的生態葬仍“叫好不叫座”,使用率不高。

此次揚州的33位逝者家庭,正是跨越了兩次變革,選擇用最生態的方式告別人世。他們選用的生態骨灰罐是糯米質地,可自然降解,與自然融合。這種方式,平均每個墓葬僅佔地0.05平方米,與傳統佔地幾平方米的墓地相比,可以忽略不計。參照民政部出台的傳統墓穴雙穴佔地面積不超過0.8平方米的標准,也是優勢明顯。尤其對人均耕地不足1畝的江蘇來說,顯得十分珍貴。

江蘇一年死亡50多萬人,人人選擇墓葬,勢必導致高價墓地、祭掃擁堵的困局。綠色殯葬勢在必行,但殯葬改革隻能邁小步、不停步,推行徹底的生態葬還將是一個漫長過程,主要還得靠理念、文化的潛移默化。

傳統墓園改造再利用

青山白化,資源告急。如果持續傳統墓穴葬式,像揚州墓園這樣的傳統墓園,將會在幾年內關閉。據悉,目前蘇州、無錫、南通等多地的墓園已經關園。

2020年,為了最大限度地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揚州墓園開發了新型節地生態型產品。其中,蓮瑞園單個壁葬墓穴佔地面積僅0.12平方米,單個小型家族墓佔地僅0.415平方米,可滿足3代人的安葬需求。

“未來,我們還想對傳統墓地進行改造,讓一個家族的人都葬在一個地方,實現循環利用。”張峰坦言,傳統風俗的每一點改變都絕非易事,要讓人們在安葬方式上願意“嘗新”,墓園必須提供足夠強大深厚的文化支撐,而不能隻停留在抽象的意義渲染和經濟價值宣傳上。未來,揚州墓園還將上線網上商城,更多的互聯網產品將上線,為祭掃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墓園本身就是一本歷史書。走入墓園,人們會讀到不少感人的生命故事:一生都在“長征”的老紅軍劉應啟、新揚州畫派的領軍人物鮑婁先畫師、國學大師卞孝萱……不僅是名人,墓園也通過精心設計,用二維碼記錄一個個普通人的生命故事。以生命致敬生命,以溫暖療愈哀傷,注重生態和生命禮儀,將是綠色殯葬的終極目標。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唐悅 劉春 文/圖/視頻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