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起,全市上下廣泛開展以“我心向黨,追尋紅色足跡”的黨史學習教育,創新推出“舉辦一場紅色儀式、唱響一首紅色之歌、感悟一段紅色真理”等“八個一”活動。截至目前,我市已開展各類黨史學習教育2000余場次,黨史專題宣講500多場次,覆蓋黨員6萬余人次,一股紅色教育的熱潮扑面而來。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以此為契機廣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市委黨史辦公室主任錢菁菁告訴記者,活動旨在加強對紅色資源的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更好地發揮紅色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應用,推動學習教育出新更走“心”。
“我把黨史說給你聽”
張謇在海復的墾牧史,是海復鎮墾牧文化展覽館成立以來一直在講述的故事。講解這段歷史,對在展覽館工作4年的黨員姚雁丹來說可謂駕輕就熟,但她覺得要想講得更深入更透徹,背后有太多值得去了解的故事、去探究的歷史。
“每一塊展板內容我都能脫口而出,難道還不夠?”在一次黨支部會議上,姚雁丹傾訴了自己的苦惱。“優秀的講解員應是‘研究型’的,也許做不到事事‘問不倒’,但對於講解詞背后的故事要盡可能地多了解。”支部老黨員拿自己的經歷與之分享。從此,姚雁丹不僅自己“惡補”各種黨史知識,還針對講解過程遇到的不同問題撰寫心得,與同事們互相取長補短。
今年以來,參觀墾牧文化展覽館的熱度持續上升。姚雁丹和同事開始思索,如何貼合人們對於紅色教育的實際需求?如何把那些動人的黨史故事以更豐富的形式分享給更多人?如何挖掘好現有素材,進一步突出黨史教育的“紅船味”?
赴基層開展“微宣講”,上網絡進行“微互動”……姚雁丹和同事不僅創作了10余個紅色小故事,以視頻方式在網上推送,還面向學校、機關、部隊、企業、社區開展“點單式”巡講。越來越多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以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聆聽了紅色故事。
講信仰的人有信仰,才能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我市鼓勵廣大黨員、青年團員向身邊人教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偉大新時代的經典紅歌,向身邊人講述黨史故事,抒發愛國情懷,銘記紅色歷史,弘揚時代主旋律。
大手牽小手追尋紅星足跡
這幾周,紫薇小學校長龔燕和團隊圍繞“追尋紅色足跡激發奮進力量”黨史主題教育活動進行低中高年級一體化集體備課和研討活動。備課中,他們還請來了歷史和語文老師,各學科合力讓各門課在價值引導上和思政課同向同行。
聚焦“中國紅”,從認知革命到認識堅守火紅初心的共產黨員,用“中國紅”打牢學生成長的底色﹔重溫總書記講過的革命故事——“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將軍夫人當農民”“半條被子的溫暖”﹔建構中國革命精神圖譜,從紅船精神到長征精神,從“兩彈一星”精神到改革精神再到抗疫精神﹔鼓勵師生將初心轉化為服務革命老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的實際行動……“黨史是每一個學段的必修內容,如何在學校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進行黨史教育,這是我們學校近期研究的核心課題。”龔燕表示。
在今年的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市進一步發揮紅色資源凝心聚力、鑄魂育人、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積極鼓勵和倡導全市各中小學校在紅色遺址和舊址、紀念設施地精心設計有庄嚴感的儀式,開展加入中國共產黨、共產主義青年團、少年先鋒隊宣誓活動,讓廣大師生足不出戶就能接受紅色教育。
現代科技讓紅色真理成“C”位
“屏幕上充分展現了東昌鎮村村民在那個火熱的年代,抗日殺敵以及建設家園的場面……”日前,啟東市“百姓名嘴”、村家庭輔導站站長包仲賢通過“VR村史館”,給前來聽講的學生及村民講述紅色歷史。從社會風貌、歷史軌跡,到崢嶸歲月、紅色鑄魂,再到輝煌歷程、筑夢未來……聽講者一邊隨著“VR村史館”在線參觀,一邊聽著線下講解,仿佛“穿越”回到一個世紀前,感受紅色人物的感人故事。
以觀摩紅色節目為一大載體,南陽鎮正興起黨史學習教育熱潮。“革命先烈守護黨章、英勇兒女奮力抗戰……南陽鎮紅色資源豐富,僅村史館就有29個。”南陽鎮黨委委員朱曉瑋介紹,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南陽鎮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紅色資源,創新多種教育載體和形式,傳承好紅色基因,進一步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我們圍繞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不斷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光輝歷程,組織黨員圍繞黨的光輝歷史、黨的初心使命,結合自身工作和經歷,講實踐、講傳承,還開展紅歌合唱、知識競答等互動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朱曉瑋表示,通過活動讓廣大黨員加深對紅色真理的感悟,增強了說服力和感染力,讓紅色歷史深植廣大黨員干部心中,凝聚更多力量。(黃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