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瞿秋白故居、紀念館、烈士紀念碑

姚雪青 顏 珂 吳啟蒸

2021年04月03日07: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播撒革命種子 譜寫壯麗篇章(紅色之旅·百年記憶)

《人民日報》2021年04月03日 第 05 版 版面截圖

原題:為銜春色上雲梢

——探訪瞿秋白故居、紀念館、烈士紀念碑

江蘇常州·瞿秋白故居、紀念館

江蘇常州瞿秋白故居有多處,如出生地青果巷八桂堂、祖母娘家庄氏星聚堂、家道中落后居住的瞿氏宗祠。位於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延陵西路188號的瞿秋白紀念館,由故居和紀念館兩部分組成。

瞿秋白紀念館副館長唐茹玉介紹,故居原為瞿氏宗祠,1912年到1916年間,瞿秋白一家迫於窮困,寄居於此。其中安放的數十件家具和用品,都是依照當時的形制進行征購或仿制,並照瞿秋白一家生活原貌陳列的。瞿秋白故居1985年正式對外開放,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故居祠堂,最前方屹立著瞿秋白石膏像,展現著身姿矯健、神採奕奕的革命家風採。身后壁板有詩雲:“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雲梢。”這是他的代表詩作之一,也是他短暫一生的追求與寫照。100年前,他懷著“總想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的初心,奔走東西、上下求索,作出了許多開創性貢獻。

瞿氏祠堂曾留下少年秋白的身影。如何讓這些歷史可聽、可看、可觸摸,使感人故事深入人心?2020年6月13日,瞿秋白故居《又見少年阿霜》沉浸式演出首次亮相,以實景演出方式還原百年前瞿秋白一家的生活情景,講述他在不同人生階段經歷的故事,展現其生活的物理空間和精神世界。

“曾經不止一次來過這裡,今天第一次看到沉浸式演出,很新鮮也很感動,這座靜穆的故居也更親近了。”觀看完演出的游客在留言簿上寫道。

在故居東側,是1999年新建的瞿秋白紀念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年參觀人數30余萬人次。這是一座兩層樓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常設陳列《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瞿秋白生平事跡展》,以瞿秋白革命功績為主線,以其卓越才華、坦蕩品格、真摯情感為副線,通過豐富的實物、圖片和多媒體,展示他光輝的一生。

展廳中陳列著一張珍貴的照片——《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部分代表合影》,這是“常州三杰”中的瞿秋白和張太雷唯一的合影。1921年5月,瞿秋白和張太雷在莫斯科重逢,張太雷介紹他加入共產黨。同鄉、同學,又成為革命同志,兩人留下了珍貴一刻的合影。瞿秋白曾說:“我的思路已經在青年時期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初步,無從改變。”一百年前,無數如他這般風華正茂、心懷天下的年輕人,義無反顧地投入中國革命的洪流。

“從1959年籌建瞿秋白故居到1985年正式對外開放,從1999年新建紀念館再到2020年紀念館周邊環境整體提升,瞿秋白紀念館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著建館目標:努力把瞿秋白紀念館建成瞿秋白的展覽中心、資料中心、研究中心。”唐茹玉說。

福建長汀·瞿秋白烈士紀念碑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省長汀縣的中山公園涼亭飲罷酒,從容走向刑場,沿途高唱著《國際歌》和《紅軍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革命勝利萬歲!”“共產主義萬歲!”等口號。到達刑場后,他盤膝坐在草地上,對劊子手微笑點頭說:“此地甚好!”隨即飲彈洒血,從容就義,時年36歲。

1934年1月,瞿秋白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抱病離開上海前往中央蘇區瑞金,擔任中央教育委員、《紅色中華》報社社長兼主編。他還創辦了國立蘇維埃大學、蘇區工農劇社與高爾基戲劇學院,並大力開展文化教育普及和掃盲運動。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開始撤離蘇區,瞿秋白由於身患肺病留在蘇區,擔任蘇區中央分局宣傳部長。蘇區在國民黨軍隊的瘋狂進攻下,形勢非常危險,中央分局決定將瞿秋白、何叔衡等轉移。在轉移途中,一行人被國民黨軍隊包圍,瞿秋白在長汀不幸被捕。

敵人得知他的身份后,採取各種手段利誘勸降,但都被他凜然拒絕。

為緬懷先烈,激勵后人,1952年10月,長汀人民在瞿秋白烈士就義地,興建了“瞿秋白烈士紀念塔”。1965年修繕后改稱“瞿秋白革命烈士紀念碑”,1983年重修,1985年重建。2006年在瞿秋白烈士紀念碑旁,新建了瞿秋白烈士紀念館。該館與瞿秋白烈士就義地聯成一體,全面翔實地介紹了瞿秋白光輝而偉大的一生。

“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國際歌》的旋律至今依舊在天地間回旋。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責編:耿志超、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