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打造蘇錫常都市圈教育發展新樣本

2021年04月08日11:43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人民網南京4月7日電(李子佩)3月30日下午,江蘇省教育廳召開“數說‘十三五’一同看教育”系列新聞發布會。蘇州、無錫、常州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出席發布會,介紹三市“十三五”以來取得的教育發展成果,並開啟“十四五”教育新篇章。3月31日-4月1日,人民網先后赴蘇錫常多所學校,實地探訪蘇錫常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

蘇州:基本實現義務段學校集團化辦學全覆蓋

“十三五”期間,蘇州全市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達2048.8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528所,新增學位52.43萬個,新增學位數比“十二五”翻一番,持續擴大教育資源供給。目前,蘇州全市已基本實現義務段學校集團化辦學全覆蓋,建成教育集團215個,覆蓋學校859所,學生約92萬人。

蘇州集團化辦學形式多元多樣,既有“名校+新校”模式,也有“名校+弱校”“名校+鄉鎮校”以及中外合作辦學等模式。2018年6月,蘇州市第十中學與蘇州市第六中學、蘇州市振華中學、蘇州市金閶實驗中學組建成立蘇州十中教育集團,四所學校強強聯手,以促進集團內高中校的優質發展和多元發展,促進集團內初中校的優質發展和均衡發展,並努力向集團內高中校輸送優質生源。

圖為蘇州第十中學金閶校區。人民網 李子佩攝

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始創於1906年,前身為蘇州振華女校。校園為清代蘇州織造署舊址,是“江南三織造”中唯一的現存遺址。這所創始於1906年的百年名校,亦是新課程、新教材探索的先驅。2020年7月,該校被江蘇省教育廳評為“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省級示范校”。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副校長陳瑤介紹,學校積極探索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整合實施,開發全科性、綜合性、可視化的課程資源,搭建促進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互動平台,為學生提供了豐富、開放、可選的校本選修課程,成為學生創造力素養全面提升的實踐載體。而在日常具體教學中,因材施教,可實現一班一策、一人一案。

無錫:推進職教社教優質多元發展

無錫市教育局局長范良介紹,“十三五”期間,無錫全市新增省現代化示范性職業學校、優質特色職業學校14所,省中等職業學校領航計劃建設學校5所﹔構建完善現代職教體系,實施新一輪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職業技能大賽成績突出,國賽、省賽金牌數量常年位列全省前2位。無錫有24所學校入選全國1+X証書制度試點單位,並入選全國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城市。目前,無錫全市建成國家級社區教育示范區、試驗區各2個,省級社區教育示范區3個,全面完成省級居民學校建設和各級各類學校語言文字規范化達標學校建設。

圖為無錫職業技術學院俯瞰圖。校方供圖

江蘇省提出到2025年建成制造強省,無錫裝備制造業在全省、全國都具有突出的優勢,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緊扣這一先天優勢,多年來並跑產業發展,緊扣行業企業需求,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十三五”期間,學院圍繞地方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建設高水平智能制造專業集群,打造基於技術創新和技能積累、支撐機械行業轉型發展的“雙標同步、三集統籌”專業集群建設模式,服務智能制造系統和產業鏈關鍵技術領域。

在江蘇明確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切入點這一背景下,無錫職院繼續加深與華為、徐工集團、一汽、施耐德、西門子等國內外行業領先企業合作,聚焦智能制造領域關鍵技術,聯合政府協同打造產教融合型的制造智能化技術創新服務平台,每年為近200家企業提供智能化升級與服務化轉型解決方案,年培訓企業職工8萬人日。

常州:立德樹人 為社區普通孩子編織成材夢想

“十三五”以來,常州市高舉“教育現代化”旗幟,瞄准“公平、優質”兩大目標,主攻“推進均衡、提升質量、增強活力”三大任務,推進“主動創新、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合作”四大戰略,全面實施學校建設、學前教育綜合改革、人才隊伍建設、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校品質提升等“五大行動計劃”。“十四五”期間,常州教育將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為每個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為目標,銳意深化改革創新,為推進常州“三個走在前列、一個積極探索”作出應有貢獻。

圖為常州清潭中學學生正在地理專用教室上課。人民網 李子佩攝

常州市清潭中學是一所創辦於1983年,坐落於常州城西鐘樓區永紅街道的社區配套公辦初中。該校校長蔡軍表示,學校讓每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新三好”學生,強化了多元評價,提出了七年級學生60%、八年級學生70%、九年級學生80%都能成為“新三好”學生的目標。學校學生評價制度的改革與實踐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肯定,學校被評為全國德育先進集體。學校建立多元分類教師評價機制,讓不同特長的教師各盡其才,努力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教師共分為五種成長類型:行政肯定型、學生喜歡型、家長滿意型、同行認同型、專業認可型,可自主選擇成長類型,學校實行分類評價。通過這樣的評價,從而激發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情,推動教師成長。

(責編:張鑫、吳紀攀)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