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蘇“三農”改革系列報道之二

淮安市淮安區:集體領辦合作社 農民增收奔小康

馬曉波

2021年04月09日16:23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編者按:以佔全國3.8%的耕地,生產佔全國5.5%的糧食,養活全國5.8%的人口!這是江蘇交出的“三農”答卷。自2011年起,江蘇多地先后被列入國家級、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累計承擔107項改革試驗任務,取得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驗成果。

春風再鼓勁,揚帆正當時。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作為經濟大省,同時也是農業大省,江蘇如何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上走在前列、水平更高?連日來,人民網記者奔赴江蘇各地,深入田間地頭調研採訪。

“青椒、茄子、番茄要馬上下苗了,得在5月20日育秧之前,再豐收一波。”一大早,淮安市淮安區車橋鎮豐年村黨總支書記盧攀峰便與村集體合作社的成員們在育秧大棚內開始了培土種植。

“在育秧大棚閑置時種植蔬菜,這又是我們合作社開展的一項新嘗試。”盧攀峰得意地說,2017年,豐年村嘗試了以村集體為單位的改革試驗,僅僅一年,原來的省定經濟薄弱村便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我們必須要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土地產出效益低下、涉農資金投入分散等問題進行專項破解。”淮安區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嵇勇介紹,2017年,淮安區啟動了以“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產業扶貧、社區股份合作”為內容的“黨建引領 一點五試”農村集成改革試驗,通過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為保障,以村集體領辦的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和耕作合作社為載體,創新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帶動富民增收。

 

盧攀峰(右)在育秧大棚內忙碌。馬驊攝

一個貧困村的蛻變

村集體負債、村民矛盾多、環境一團糟……2013年的豐年村還是一個出了名的窮村。“工作確實不好干。”為了村裡的發展,盧攀峰沒少操心,但成效始終不大。

當下,農村勞動力城市轉移日漸成為普遍現象。這不僅造成部分農村空心化嚴重,甚至出現了無人耕種的局面。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成了鄉村“老大難”。

2017年,淮安區在全區334個行政村中篩選出了包括豐年村在內的6個經濟相對薄弱的村居作試點,開展“黨建引領 一點五試”農村集成改革試驗。為此,盧攀峰開始帶領村民成立村集體專業合作社。

“按照改革藍圖,村集體要帶資入股,運用200萬元省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財政資金,新建烘干中心、購置烘干設備及附屬設備﹔村干部要帶頭出錢入股,與合作社共進退﹔農民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享受保底收益加二次分紅。”在盧攀峰看來,這是他一聽就覺得“有戲”的嘗試。

盧攀峰果斷說服家人,率先拿出家中全部的25萬元積蓄入股。在他的帶動下,村兩委成員也一次性入股資金43萬元,成立了集體經營性質的登豐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社,開啟抱團發展模式。

統一供種、供肥、施藥,農技人員定期現場指導……告別了過去的單打獨斗,短短一年,原本抱著試試看的村民們便嘗到了甜頭,除了保底分紅外,每人每畝地還能拿到50元的二次分紅,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了加入。“現在全村三分之一的土地都由合作社運轉呢。”盧攀峰說。

從2017年的6.4萬元,到2018年一躍增長到24.9萬元,2019年達到76.5萬元,截至2020年,豐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已突破100萬元大關,帶動低收入農戶43戶,進社農戶人均年增收4600元。同時,村集體還先后投入40余萬元,修繕道路、橋梁、涵匝,開展河道整治,不斷美化鄉村環境。

繆錦叢操縱植保無人機。萬士俊攝

改革從1.0升級到2.0

晚上10點,車橋鎮蛇峰村干部繆錦叢回家倒頭便睡。3月份以來,他都異常忙碌。繆錦叢除擔任村黨總支委員、村委委員、報賬員以外,還在村集體領辦的登峰農機合作社擔任農機操作手。

農事立足早與搶,隨著氣溫回升,正是小麥春季化除最合適的時間。“最近7天內,我需要駕駛高地隙植保機完成農田作業約2000畝。”繆錦叢說。

“有動力!”盡管很辛苦,但在繆錦叢看來,現在的合作社實行自主經營、按股分紅。村干部不僅能參與種植管理,與產量績效挂鉤獲得管理報酬,從事農機駕駛操作,還能按作業質量數量取酬。

2019年,在原有試點的村居基礎上,淮安區嘗試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新模式新機制的試驗,也就是“黨建引領 集成振興”改革2.0版,新增了9個試點村居,蛇峰村便是其中之一。

“在第二批試點時,我們提出了村干部必須人人入股,強化利益聯接的要求。田間管理績效報酬制度更加完善,落實了每年提取固定集體積累,用於合作社穩定持久發展的利益分配方案等。”嵇勇表示。

繆錦叢的改變,便是受益於此。“通過機制創新,我們合作社更加強調企業化運作,創新激勵政策舉措。比如,落實增量績效,對試點村居集體增收增量的20%,通過一定程序可以用於村干部的績效報酬。”蛇峰村黨總支書記萬士俊透露,像繆錦叢一樣的村干部,每年可增收5萬多元。

干活有動力,發展有方向,銷路不犯愁。作為大米產銷地之一,如今,由蛇峰村集體領辦的車峰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成功取得了食品生產許可証,注冊了“塘河橋”大米商標,實現了從賣稻到賣米的升級。“塘河橋”大米不僅在去年入選江蘇省扶貧消費產品目錄,更走上了線上銷售的平台,與多家企事業單位達成採購協議。

從蛇峰村的“塘河橋”大米,到沙吉村的“蘇嘴西瓜”、盧灘村的“盧家灘”芡實,一大批獨有的品牌農產品逐步走上了老百姓的餐桌,這是淮安區集體經濟探索實踐取得的成果。一年多來,當地緊緊圍繞省農村改革試驗區中心任務,大膽試、大膽闖,有效實現了項目資金使用由條塊化向系統化轉變、土地經營由零散化向規模化轉變、集體增收由物業管理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合作社運作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產業布局由小而散向大而強轉變,改革發展的步伐更加堅定且不斷加快。

“下一步,我們將在產銷渠道上再突破,做活線上線下產銷經營,加快市場化運作,拓展更大的市場銷售渠道﹔將在產業鏈條延伸和農產品附加值提升上求突破,將更多利潤留給村集體和農民,持續推動壯村富民。”對於未來,嵇勇信心滿滿。

 

(責編:張鑫、吳紀攀)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