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區"稻鴨共作"闖出鄉村振興新"稻"路

2021年04月12日08:10  來源:淮安區報
 
原標題:“稻鴨共作”闖出鄉村振興新“稻”路

  “去年種植生態水稻,不僅長勢好,價錢賣得也好,田裡養的鴨子又賣了筆錢,額外增加了一份收入。”談到村裡合作社搞的“稻鴨共作”生態稻米種植項目,正在包裝大米的博裡鎮三元村村民徐正朋樂呵呵地算起了賬,“土地流轉拿租金,加入合作社賺薪金,年底還有分紅拿,日子越過越好了。”

  博裡鎮三元村轄14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815戶3892人。2020年,在省委駐淮安區幫扶工作隊的牽線搭橋下,該村充分發揮地理優勢,積極引導村民調整水稻生產結構,探索發展“稻鴨共作”水稻種植模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稻鴨共作”水稻種植項目由省委駐淮安區幫扶工作隊隊員、博裡鎮三元村“第一書記”高良對接引進,由南京市浦口區人民政府出資50萬元,成立了三元村創發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流轉600畝土地建立綠色稻米稻蝦生態養殖共養基地。2020年,三元村大米喜獲豐收。

  “在稻田內養殖鴨子,以鴨子捕食害虫代替農藥,以鴨子採食雜草代替除草劑,以鴨糞作為有機肥代替追肥,以鴨子的不間斷活動促進根系土層透氣的效果來刺激水稻生長。這樣既為水稻治虫增肥節約了生產成本,又提高了稻米產量,真正做到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說起“稻鴨共作”,沉浸在“雙豐收”喜悅中的三元村黨總支書記徐玉林滔滔不絕。

  在三元村種植大戶張艾民家中,碾米機裡打出的新米色澤均勻,顆粒飽滿,煮熟后有股自然的清香,吃起來鬆軟適度、香甜可口。

  “敢於嘗試,才能收獲成功。為打破增產不增收的困境,我們對大米的生產、包裝和銷售進行了系統梳理,根據生產方式確定了稻鴨米、富硒米和精品淮米,根據客戶需求,確定了6種不同規格不同檔次的包裝。”高良說,新米上市后,有南京客戶一次性採購了價值10萬元的稻鴨米。

  “稻谷產量高、經濟效益好,下一步我們將幫助村裡添置相關硬件設備,組織培訓,建立一支電商銷售隊伍,為三元村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看到村民們喜獲豐收,高良信心滿滿地憧憬著今后的發展計劃。(趙勇程)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