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沛縣革命烈士陵園有位94歲“烈士守護翁”

2021年04月19日16:31  來源:徐州日報
 
原標題:『生為烈士獻終生,死入黃泉不分離』

94歲的張捍華老人手裡拿著一本《沛縣民政志》,在自己的墓碑前笑談后事。

張捍華退休后成了革命烈士陵園的“守護人”。

張捍華老人在擦拭革命烈士公墓。

4月4日清晨,在沛縣革命烈士陵園,94歲的“烈士守護翁”張捍華戴著黨徽,手裡拿著一本《沛縣民政志(1912-1985)》,在自己的墓碑前笑談后事。

“我選了那塊地兒,‘走后’還要陪著革命烈士們。”老人指著陵園東北角的一塊地方,然后帶著我們過去“參觀”,一路上談笑風生。

“生為烈士獻終生,死入黃泉不分離!”

去年5月,沛縣縣委書記吳昊來到沛縣革命烈士陵園瞻仰,並看望了張捍華,問他有什麼困難需要組織解決,張捍華便用這首自作的打油詩表明了願望。

之后,鹿樓鎮黨委把張捍華的書面申請遞交沛縣縣委。經過認真研究后,吳昊批示:“真情實感,令人感佩。同意依老人意願辦理。”

●難忘的歲月

張捍華是沛縣鹿樓鎮高彭庄村人。

“那天凌晨,庄裡傳來槍聲和喊聲,我在被窩裡攥緊紅纓槍,咬緊牙關!”張捍華老人帶我們參觀正在擴建改造的沛縣革命烈士陵園,在張堤口戰斗七十二烈士墓前,他用故事把我們帶到那不堪回首的一天——

1941年1月22日凌晨,沛縣張堤口村濃霧彌漫,八路軍115師黃河支隊特務連同日偽軍展開激戰。

“鬼子在高彭庄東頭的井旁設有重機槍和輕機槍,他們把八路軍戰士逼到張堤口西頭圍殺。”說這句話時,張捍華的嘴唇在顫抖。

殘酷的戰斗從凌晨一直打到下午5點,近千名日偽軍帶著3輛坦克對八路軍猛攻,115師黃河支隊教導四旅特務連74名戰士隻有兩人突圍,其余的72人壯烈犧牲。

“到處都是血,大人們捂住我的眼睛,但我還是看到了身穿軍裝的戰士們躺在那裡一動不動。”13歲的張捍華看到的那一幕,永遠刻在了這位“兒童團長”的心裡。

戰斗結束后,張捍華跟隨大人們把戰士的遺體埋在村旁。

“兒童團長”的身份曾讓張捍華感受到榮耀和責任,但是也給他帶來過死亡危險!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還鄉團對革命群眾秋后算賬,張捍華跑到豐縣北面一個石灰窯出苦力,一干就是幾年。

當地有個習俗,訂了婚期就不能更改。1946年10月20日,他冒險回家結婚,還沒能拜堂成親,就得知還鄉團要來抓他。

“我趁黑向豐縣方向逃跑,一條淺水溝救我一命,我把身體沒進水中,仰頭將鼻孔露出水面,追我的人罵了幾句,往水裡打了一陣亂槍就走了。”老人說起這段“生死逃亡”,孩子般地笑了。

●平凡的堅守

平凡的崗位可以做出不凡的業績,不凡的業績來自平凡的日積月累。

新中國成立后,張捍華上了運河師范,后又考入南京師范學院讀中文專業。畢業時,院領導給了他兩條路:一是應招入伍,去邊疆當軍官﹔二是留校任教,先當助教,將來可以晉升講師、副教授。

“我選擇了第三條路,打回徐州,打回沛縣,家鄉在蘇北,教育比較落后,更加需要我。”老人連用了兩個“打”字,時隔這麼多年,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他當時的堅決。

1958年,張捍華到沛縣張寨中學當語文老師,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在張寨中學、棲山中學和朱王庄中學任副校長、校長。

1967年8月,沛縣在張堤口戰斗遺址上建成鴛樓革命烈士陵園,七十二烈士的遺骨被遷至此。

1983年10月,桃李滿天下的張捍華退休回到農村老家。

時光荏苒,1995年,從中學校長任上退休多年后,張捍華來到沛縣革命烈士陵園,成了這塊孤寂地帶的“守護人”。

“當時我家屬反對,兒女和孫輩們也反對,還發動親友們上門勸我。”大家要他好好在家安享晚年,張捍華卻十分倔強:有些人值得永遠銘記,有些事必須有人去做!

打掃衛生、擦拭墓碑、修整花草,張捍華堅守在這裡陪伴著1571位革命烈士。

每年清明節,張捍華都要早早來到烈士陵園,對著烈士墓碑鄭重地鞠三個躬,在墓碑前久久佇立……

他隨身帶著一本《沛縣民政志(1912-1985)》,裡面有烈士花名冊,每個烈士的名字他都記得,隻要有人來問,他就能隨時翻找出來。

幾年前,沛縣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讓他盡量多休息,可他仍然盡可能地來陵園。他說,最初的堅守是出於對英雄的緬懷與敬仰,到如今已成為一種割舍不下的挂念。

沛縣革命烈士陵園是市級黨員教育實境課堂,常年接待學校、機關單位、社會團體來這裡瞻仰學習。

張捍華老人總是手握話筒,講述張堤口戰斗往事、革命烈士英勇事跡以及沛縣革命斗爭史。

正在擴建改造的陵園辟設了幾間辦公室,這裡是鹿樓鎮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張捍華是黨支部書記。

“每年的清明節等重大節日,前來瞻仰陵園的人群特別多,老書記都會帶領黨員維持秩序。”黨支部副書記鄭援朝說。

“老書記還客串主持人,跑前跑后,大聲講解。幾個小時下來,別人腰酸背痛、口干舌燥,他卻笑呵呵的,還叮囑年輕人要加強鍛煉、不要熬夜。”沛縣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工作人員於素勤說。

“小朋友們,你們注意聽啊!這個革命烈士陵園埋著你們的1571位爺爺奶奶,我們的幸福生活就是他們給的,在幼兒園裡要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在家裡要聽家長的話,兄弟姐妹們團結,今后學好本領為國家作貢獻,這樣就算報答這1571位爺爺奶奶了!”張捍華老人講了一段話,這是他專門為前來瞻仰烈士陵園的娃娃們准備的。

“幼兒園娃娃和其他群體不同,你跟娃娃們講‘三光政策’,他們是聽不懂的,用這種語氣講就懂了!”老人說,教育方式也要與時俱進,面對不同的人群要分類講解,這些年他每年都訂4份黨報、2份黨刊,每天看書、讀報擴充知識。

張捍華面色紅潤、行動敏捷、耳聰目明、言語清晰,很難把他和94歲的年紀挂上鉤。

如今,他和95歲的老伴住在四間屋的農家院裡,種了蔬菜、瓜果,養了雞、狗和鳥……

“我該回家吃飯了,老伴等著我呢!”上午11點40分,老人的手機響了,是老伴打來的。老人戴上墨鏡,騎上紅色電動三輪車,酷酷地向我們揮了揮手,在春和景明中,向家的方向駛去……

◎文/徐報融媒記者 李夢虎 於瓏

通訊員 梁振 左傳俠

圖/徐報融媒記者 白雪 辛安然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