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5點,天剛蒙蒙亮,南京市棲霞區龍潭街道馬渡村的鄉村醫生范道軍已經早早打開村衛生服務站的大門,等待著有需要的村民前來。
范道軍是土生土長的馬渡村人,當村醫30年,他見証了村裡的衛生服務站由曾經的兩間平房、設施不足到如今的診室寬敞、設備齊全。與村衛生服務站一起發生變化的還有村裡的人居環境、村民的收入水平和村黨組織建設。
村企共建共促鄉村振興
馬渡村位於龍潭街道東北角,北依長江,東與句容市下蜀鎮隔一條便民河,全村以農業種植為主,遠離城鎮、產業單一、老齡人口多。
從馬渡村外遠遠望去,一眼就會被村裡一根高大的煙囪吸引,這根煙囪的所在地就是大唐南京發電廠。2007年,大唐南京發電廠入駐馬渡村,3年后正式投產發電。大型企業入駐,本是加快村裡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的好事情,但發電廠卻因為噪聲、空氣質量等問題引來村民投訴不斷。
“村民不滿意,我們就要解決問題。反過來想,電廠是一個好資源,不如由村黨組織出面與他們合作,既解決村民擔心的問題,又讓村民真正獲益。”馬渡村黨總支書記吳春林一上任就著手解決這件村民的“煩心事”。
聯合打造“青蓮”廉政文化品牌、簽訂“黨建+”村企融合發展協議、互派黨務干部兼任“無酬”副書記、簽訂“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聯建協議……馬渡村主動與大唐南京發電廠結成共建對子,利用企業陣地資源開展共建活動,化解矛盾,發展村級經濟。如今,馬渡村承接電廠的粉煤灰銷售、綠化和保潔服務,每年村級穩定收入可達100多萬元。
去年,馬渡村獲得“全國文明村鎮”稱號,大唐南京發電廠獲得“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我們兩家同時獲得榮譽,還是一起去領的獎呢。”吳春林笑著說。
黨群共同參與河道管護
走進馬渡村,干淨的河道穿過一排排整齊別致的農家民居。河道清澈見底,能看見魚兒在穿梭。這是馬渡村實施“魚水共養、民治民享”的顯著成果。
馬渡村有11條村級河道,以前村裡的河水富氧化情況嚴重,輪葉黑藻、苦草、水花生、浮萍等水生植物生長迅猛,河面常年漂浮著水草,嚴重影響村裡的人居環境。
如何讓生態更宜居、讓村民更安居?在村黨總支引領下,村“兩委”團結協作,成立了河道生態管護工作領導小組,探索出“魚水共養、民治民享”生態管護模式:黨員帶頭、群眾自願,共同參與每年冬季的魚苗投放,共同參與河道生態管護,共同維護河道中的魚,待魚能夠收獲時,再按照投放魚苗的比例進行分配。
魚水共養解決了河內水草頑疾,改善了水質,“草也沒了,水也清了。而且我們這魚還沒喂過飼料,是綠色食品,味道可好了。”馬渡村公記組組長林大曹笑著說起年前分魚時的場景。
為探索法治鄉村建設,做到村民矛盾糾紛就地化解,馬渡村成立了人民調解委員會,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與棲霞法庭結對共建。棲霞法庭在村裡設巡回審判點,參加村疑難糾紛、涉法糾紛的調處,參與村裡的法治宣傳、法治講座、全年庭審進社區。同時,村裡定期安排調解員到棲霞法庭參加庭審,學習法官的矛盾糾紛調解方法。
近年來,馬渡村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矛盾糾紛調解率達到100%,調解成功率達到97%,村裡無一矛盾糾紛因調解不當或調解不及時而導致激化轉為刑事案件。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成為村民們的行動自覺。
為民辦實事助推鄉風文明
“范醫生就是我們村民的‘守護神’,我們有需要的時候他凌晨都會趕過來,這比大城市的醫院挂號方便多了吧。”村民們提起范道軍來交口稱贊,滿是自豪。
上世紀80年代,范道軍從醫校畢業后到龍潭醫院工作。一次回村時,范道軍看見父親深夜出診回來時摔了一跤,“父親年紀大了,村裡老人又多,村子離鎮上也遠,看病很不方便,我就覺得我應該回來。”雖然待遇相差不小,但范道軍還是接力父親成為一名村醫,這一堅持就30多年,無論刮風下雨、不管白天黑夜,他都隨叫隨到。
近年來,馬渡村積極開展各類志願活動,不斷提升鄉風文明。邀請省中醫院醫生來村裡坐診、開展家庭醫生慢病檢查,為村裡60周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費理發服務。同時,建立佔地2800平方米的村黨群連心服務站,設立醫養結合服務中心、未成年人活動中心、家長學校、殘疾人康復站、好鄰養老社、平安志願者服務站、萬企聯萬村聯絡辦公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民們都笑稱:“在這裡待的時間比在家都多。”
“村裡通過引進各類稅源企業,集體資產保值升值和村企共建發展村級經濟,每年可支配收入在400萬元以上。集體的腰包鼓了,就更要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同時,為合理使用南京市委組織部發放給村裡的30萬元基礎資金,我們建成了村黨群連心服務站。”吳春林講起服務站時,滿是自豪。
“書畫青蓮,詩意馬渡”。吳春林已經請人設計好村裡智慧養老項目的圖紙﹔大唐南京發電廠的太陽能光伏項目今年夏天也將獲批。馬渡村黨組織用興旺產業、有效治理、為民辦實事來促進鄉風文明的建設,這也正成為馬渡村鄉村振興的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