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13個設區市實現“城馬”全覆蓋

2021年04月20日07:13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奔跑吧,以馬拉鬆的名義

4月18日上午,蘇州、淮安、鹽城、常州金壇四地馬拉鬆賽事同日鳴槍開跑。再往前一個周末,無錫、徐州、南京三地,同樣用一場場酣暢淋漓的馬拉鬆,在朋友圈裡持續刷屏。

受疫情影響,過去一年,全國各地馬拉鬆賽事略顯“沉寂”,但人們“跑馬”的沖動從未消歇。進入4月,馬拉鬆賽事密集鳴槍,扎堆“回歸”。一場場馬拉鬆,一條條最美賽道,一次次全城矚目萬眾狂歡……無論是賽事舉辦城市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跑友,都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以馬拉鬆的名義,點燃奔跑的激情,亮出奮進的姿態。

扎堆“重啟”,

江蘇“城馬”實現全覆蓋

4月18日7點30分,淮安市政務服務中心起點處,人潮涌動。發令槍響,1.5萬名跑友激情開跑,現場一片沸騰。以“犇跑淮安,幸福平安”為主題,2021淮安馬拉鬆是“奔跑中國”馬拉鬆系列賽的重要一站,也是這座運河古城首次舉辦全程馬拉鬆賽。

“參加了那麼多次馬拉鬆,這次終於能在家門口痛痛快快跑一次!”淮安本地跑友陳誠庚說,早晨6點賽道兩邊已經圍滿人,途經的小區居民開著窗戶齊喊加油,助威聲一浪接一浪,耳機裡的音樂幾乎全程被加油聲淹沒,奔跑的腳步根本停不下來。來自外地的資深跑友沈昊澤熱贊:“淮馬是我今年跑過的氛圍最好的比賽,沒有之一。這座城市燃爆了!”

同一天同一時間,鹽城同樣是萬人齊跑。活力四射的歌舞、極具風情的民俗表演、熱情高漲的人群……今年是鹽城馬拉鬆舉辦的第三年,深挖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科技鹽馬、人文鹽馬、生態鹽馬”,賽事主辦方從整體規劃、服務保障、配套活動及科技應用等方面進行全面升級。同天開跑的還有2021第十一屆蘇州環金雞湖半程馬拉鬆。這項品牌賽事時隔一年之后“回歸”,引發跑友的空前熱情。據不完全統計,此次共有3.2萬人完成報名,除符合直通條件的選手外,半程馬拉鬆項目中簽率僅為30.58%。

時間往前推移一周。4月11日上午,2021南京紫東·仙林半程馬拉鬆在羊山公園鳴槍開跑﹔漫天“櫻花雨”中,2021無錫馬拉鬆暨大運河馬拉鬆系列賽(無錫站)精彩開賽﹔徐州雲龍湖畔,今年的“徐馬”吸引2萬人參賽,47萬人圍觀。

“本次賽事的文化主題是‘赴蘇,復蘇’。”第十一屆蘇州環金雞湖半程馬拉鬆主辦方介紹,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大型活動賽事按下“暫停鍵”,現在要用一場酣暢淋漓的奔跑,“重啟”嶄新的未來。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首屆淮安馬拉鬆成功舉辦,江蘇13個設區市全部有了以城市命名的馬拉鬆賽事。

一條賽道,

就是最好的城市形象片

一場馬拉鬆,既是速度與激情的展示、毅力與耐力的較量,更是賽事舉辦地的城市形象、文化底蘊、治理能力的“綜合秀場”。圍繞42.195公裡的賽道,主辦方動足腦筋下足功夫。

一條“錫馬”賽道,將十裡芳堤、大學城、金融街、尚賢河等錫城最美自然風光與歷史人文串聯成線。今年還特地對黿頭渚、貢湖灣濕地公園等賽道及周邊地區進行改造升級,進一步提升選手參賽感受、展現城市之美。“徐馬”將雲龍湖、中國礦業大學、淮海文博園、大龍湖等自然生態景觀、地標建筑與賽道融合在一起。本屆“鹽馬”賽事線路途經新四軍紀念館、大銅馬等鹽城著名紅色文化地標。“跑一次‘鹽馬’,看到‘黃海明珠’的風採,更讀懂這座城市的光榮歷史。”“鹽馬”女子全程冠軍朱丹丹說。

“南京仙林以山水城林校融為一體的景觀為特色,大家將賽事親切地稱為‘仙馬’,我們也的確在‘仙’字上做足文章。”南京市仙林大學城管委會一級調研員蓋立偉說,羊山公園經過景觀提升改造,由郊野公園變身紫東城市中心公園,大片的綠地、開闊的湖水、風光旖旎的林蔭路……讓人仿佛置身自然仙境。

跑一次馬愛上一座城,成為眾跑友的共同心聲。馬拉鬆萬眾矚目、萬人參與,一場賽事就是對城市治理和應急能力的一次綜合大考。為落實疫情防控工作,今年“錫馬”創新推出“分時預約領物”機制,引導選手錯峰領物、減少人員聚集,又節省選手報到時間。“分區檢錄系統”則讓選手在出發時就與旗鼓相當的選手共同競技,大大緩解了起跑擁堵。在醫療保障方面,“仙馬”組委會聯合南京市衛健委成立醫療救援現場指揮部,現場安排近150名醫務人員、130名賽道應急保障人員以及200名來自南京中醫藥大學的醫療志願者,最大程度保障參賽選手的人身安全。

“無錫馬拉鬆是市委市政府傾力打造的體育賽事品牌,不僅是中國田協金牌賽事,還是世界田聯的精英標牌賽事。”無錫市體育局副局長沈黎生說。開賽當天,無錫市主要領導悉數到場,足見該市對“錫馬”這張城市名片的重視程度。

疫情大考,

考出“市場化”新氣象

馬拉鬆在江蘇的成長曲線,折射出經濟大省的發展軌跡。

2006年5月,我省首場官方認証的馬拉鬆賽事——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鬆鳴槍,江蘇馬拉鬆運動迎來破冰時刻。15年來,馬拉鬆從當初“少人問津”,成為群眾參與基礎最好、地方辦賽熱情最高的運動。2019年,我省全年共計舉辦185場馬拉鬆賽事,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省田徑運動協會副秘書長、路跑委員會主任張栓太介紹,2014年國務院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規定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開放。江蘇馬拉鬆就此開始“井噴”,社會力量競相涌入,地方辦賽積極性高漲。2014年全省僅有5場認証賽事,2015年增至20場,2019年達41場,無論是賽事密度還是參賽人數,江蘇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

“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群眾對健康、綠色、休閑有了更多追求,城市也需要一個展示形象、擴大影響的優質窗口,馬拉鬆賽事正是最好的載體。”張栓太如是解析江蘇的“馬拉鬆熱”。

這項蓬勃生長的大眾運動也帶來思考:城市馬拉鬆如何跑出新意?尤其是以政府為主導的辦賽模式是否可持續?疫情恰好給馬拉鬆運動一個“冷靜期”。因疫情防控需要,去年全省全年僅舉辦18場馬拉鬆賽事,整個市場“深度洗牌”,大量賽事執行公司關門退出。直到去年下半年賽事重啟,張栓太發現,“傳統模式開始讓位於市場行為,更多的執行方開始著眼於賽事本身,更加注重參與者的運動體驗,賽事的品質明顯提升。”

江蘇本來就不缺專業化賽事執行團隊,無錫匯跑、蘇州匯運動、常州常奧、江蘇鐵人等企業均具備賽事運營能力。尤其是負責無錫馬拉鬆賽事執行的無錫匯跑,影響力已擴大到全國,去年成為西安馬拉鬆、宿遷馬拉鬆的執行方。這些挺過“寒冬”的“守望者”,已經聽到行業新一輪發展的號角聲。

金牛奮蹄,

跑出開新局的“精氣神”

3月28日,宿遷市傾力打造的首屆馬拉鬆賽事——2021年大運河馬拉鬆系列賽首站比賽,吸引全國萬余名選手參與。很多跑友是第一次來到這個江蘇“最年輕”的設區市,宿遷的生態美景和城市建設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

“‘遷馬’的目標是力爭3年內成為中國田徑協會金牌賽事,打造具有宿遷特色的精品體育賽事IP。”宿遷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李成說,賽事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城市凝聚力,將吸引更多高影響力的體育產業項目落戶宿遷,傳播城市形象,彰顯城市活力。

今年“鹽馬”開跑前夕,4月15日-18日,2021年鹽城馬拉鬆展博會舉辦,首次嘗試將專業精品體育展會與品牌賽事結合。同時,鹽城市第二屆體育消費節拉開帷幕,向市民發放200萬元體育消費券,進一步激發體育消費動能。“馬拉鬆宣傳城市景觀、歷史、形象、文化,讓全世界看到鹽城這座城市的投資創業環境。”鹽城馬拉鬆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市體育局局長湯冬青說。

對淮安而言,首屆全馬的成功舉辦則意味著一次城市標准、城市能級的大幅提升。淮安市體育局副局長徐沖沖表示,“淮安按照國際規則、國際標准對交通、旅游、住宿、飲食等各領域進行優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能力、服務水平,積累寶貴的經驗,這也將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馬拉鬆的“溢出效應”,徐州感受真切。據初步測算,今年的“徐馬”總體產出效應將達7億元,其中貢獻度最高的是外地人員。“參賽選手中,有近一半是外地人,除了賽事期間的吃住玩消費,包括未來的二次、三次體驗,都將帶來巨大的消費潛力。”組委會招商人員陳鵬說。

在一些跑友看來,城市馬拉鬆還跑出“營商環境”的優化升級軌跡。今年的蘇州環金雞湖半程馬拉鬆賽場上,來自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企業百濟神州的10余名科研工作者組團參賽。領隊的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百濟神州創始人王曉東。“科研工作者也需要歇歇腦子,邁開步子,換個姿勢奔跑。”王曉東說。大數據顯示,“金馬”舉辦10年來,參賽選手中的企業家、機關單位高級管理人員等佔比逐年上升,總體呈現年輕化、高知化趨勢。

將生態環境保護與馬拉鬆文化融合,“仙馬”今年招募40名Plogging跑者。Plogging意為“拾荒慢跑”,跑步的人會隨身攜帶垃圾袋,在慢跑的間隙拾起路邊的垃圾,一邊燃燒卡路裡,一邊美化環境。主辦方介紹,採用這一創意,就是要為現代化新征程注入新的發展內涵。

“今年是牛年,就是要金牛奮蹄跑起來!”來自武漢的跑友周漢華去年在雷神山醫院工作時,與江蘇援鄂醫療隊結下深厚友誼。這次,500名武漢跑友趕赴淮安,用奔跑的姿態,和江蘇人一起並肩奮進新征程。

□ 本報記者 王世停 盛文虎 仇惠棟 張濤

孟旭 張莎沙 祝潔 孫旭輝 周敏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