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之光要“潮”不要“炒”,江蘇品牌如何借勢“出圈”

2021年04月25日22:18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國貨之光要“潮”不要“炒”,江蘇品牌如何借勢“出圈”

臨近5月,一度盛行的國產品牌炒鞋“歪風”終於有所收斂。4月24日,記者在幾大電商平台搜索,發現“天價鞋”的現象有所好轉,單價動輒上萬元的球鞋基本“消失”。風波之后,回顧這一波國貨“爆炒”行情,有業內人士表示,惡意炒作固然需要持續整治,但日常消費領域的國貨崛起已是不爭事實,如何讓國貨繼續“潮”下去,而不是“炒”下去,需要各參與方的共同助力。

“炒鞋”背后的“國潮崛起”

“一直以來,我都是支持國貨的,球鞋都是買李寧,但是,前段時間,真有一種支持不起的挫敗感。”南京大三學生小汪,原本准備在3月份買一雙李寧的主打款籃球鞋“韋德之道”,“但是眼睜睜看著價格從1000多元漲到3000多元,我是用來打球而不是收藏的,這哪還買得起。”

小汪的遭遇,源於3月下旬,“新疆棉”事件發酵后,部分國際品牌在市場遇冷,“炒鞋”之風於是轉向國產品牌,有的國貨品牌瞬間“身價倍增”。以李寧發布的韋德之道9“綻放”為例,其發售價是1299元,但上市僅1天,價格已經超過3300元。另一國產品牌安踏也經歷了同樣的劇情,其發售聯名款休閑板鞋,價格一度從500元一下上漲至2500元以上。

一時間,對於國產品牌的質疑此起彼伏。“但有一點需要明確,那就是大多數國貨產品,價格依然是很親民的,一些被‘炒’起來的款式,要麼配色‘驚艷’,要麼確實是供不應求。”陳勇在南京球鞋收藏圈小有名氣,24日,在他有著兩牆球鞋的家中,他告訴記者,國貨之所以能“炒”起來,“是這兩年李寧、安踏、匹克等品牌推出的鞋子實在太‘頂’了。”

據陳勇介紹,以李寧主打的“ 科技”為例,在特意實戰測評緩震、耐磨、質量等性能后,他發現其和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在同一水平,有些指標甚至更好,“再加上國貨設計師最近兩年打開‘任督二脈’,顏值和配色的審美持續高走,這樣的鞋子能不‘香’麼?”

記者也發現,近幾年“國潮崛起”,有著一個顯而易見的前提——無論是質量、設計還是科技含量,日常消費領域的國貨們,正在改頭換面,甩掉了“土”的標簽,紛紛變“潮”,打動了廣大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

麥肯錫近期發布的一份數據顯示,在質量與價格處於同等水平情況下,目前有62%的中國消費者更偏向選擇國內服飾品牌。另外,90后、00后對國際大牌的敏感度正在降低,現在很多國貨在高端市場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國貨之光”如何才能“出圈”

疊加國貨產品在技術、質量等方面逐漸與進口產品看齊,電商渠道為國貨品牌提供彎道超車機會,年輕消費者消費觀念進步等多重因素,工銀國際行業分析師程實認為,國貨的崛起其實是必然的。

那麼,在這一趨勢下,本土企業如何把握機遇成為“國貨之光”,記者為此走訪了多家江蘇公司。

在海瀾之家集團總部,主播直播帶貨成為“標配”,曾經被認為是“爸爸穿”的海瀾之家,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視作“國民品牌”。“這還怎麼給我爸買,我還是先自己穿吧!”網絡直播間裡,有網友發出這樣的彈幕。此前,海瀾之家推出“大鬧天宮”聯名系列,將“大鬧天宮”故事中出現的人物與元素都運用到服飾上,真正替國人見証了一次“大聖歸來”,在情懷加成下更新了年輕人對品牌的認知。

營銷發力是海瀾之家“刷屏”的重要方式,記者則了解到,和很多“國貨之光”一樣,海瀾之家“出圈”還有大量科技加成。“炎夏將至,公司推出了冰爽棉面料,其創新之處在於面料中添加了新型微多孔材料,以達到快速散熱的涼感體驗,部分面料中還加入了天然回收的甲殼素,可達到抑菌功效。”據海瀾集團董事長周立宸介紹,海瀾之家推出的童裝,應用了健康綠色的水果印染技術,通過上游天然有機果園萃取果汁制成染料,甚至可以直接飲用,染制出來的服飾做到了安全環保。

“YOHO!”有貨是南京一家國潮品牌,公司聚焦於中國潮流市場,其線下門店被譽為南京的潮流聚集地。公司打造的“YOHO!BUY”電商平台APP,更被視作“潮人”必備。記者了解到,一路成長為行業風向標的“YOHO!”,很好回答了“國貨潮牌”的一個發展難題——面對越來越個性化的消費者,如何在商業化和調性當中求取平衡。

對此,公司創始人梁超坦言,“YOHO!”會根據消費者的反饋及時進行調整,公司曾經過於追求轉化率,但是在進行APP改版后,還是回歸到更傾向於內容導向的版本,這樣才能找到那些對潮流感興趣的年輕人,再將他們引流到電商平台和線下門店。

“國潮時代”還遠未到來

消費者越來越買單,是否佐証國潮時代已經全面來臨?作為行業資深人士,梁超的答案卻是否定的。

在梁超看來,當下的國潮還處於一個初級階段,除少部分已經進化到供應鏈部分的品牌外,大部分品牌的價值還隻更多體現在設計上。“比如,很多品牌隻有設計師,而沒有打版師,可實際上,一個服裝品牌要做成功其實與很多的環節有關。”梁超表示,很多國貨也沒搞清楚,到底是賣貨給消費者賺快錢,還是真正去做品牌,雖然市場提供了很多機會,但如果要做后者,卻是一個很長線的事。

實際上,正如梁超所言,消費領域的部分網紅品牌,雖然策劃了諸多吸引消費者眼球的爆點進行營銷,但終究只是“紅極一時”,很快就在市場競爭的浪潮下被淘汰。

尤其是進階之路並未走完時,炒作之風卻已冒頭。“‘炒’國潮並非最近興起,服裝領域早有先例,只是最近傳遞到鞋子上才被大眾熟知。”陳勇告訴記者,身邊確實有人通過“炒”國貨賺到錢,但是更多人是“貨砸在手上,因為真正的‘硬通貨’其實就那麼幾款。”

值得一提的是,採訪中,記者發現,除一些“黃牛”的推波助瀾外,國貨的炒作,背后往往還有電商平台的默認甚至配合。“這次‘炒鞋’,我們圈內都認為得物APP有一定責任。”陳勇說。

據了解,得物APP是當下年輕人買鞋的主要平台之一。售價高達48889元,較1499元的參考發售價上漲33倍的一款李寧籃球鞋,最早正是在得物APP上出售。“這其實就是鞋販子的故意抬高行為,他根本不在意能不能賣出去。”陳勇告訴記者,有些鞋販子囤了一批貨漲不上去,就會通過這種行為干擾市場。

可是,針對這種擾亂市場的行為,得物APP作為平台卻視而不見,在其后來發布的官方聲明中,得物APP表示“價格受買賣雙方價格的影響,平台不參與定價”。不過,由於輿論對“炒鞋”的質疑,得物APP最終還是下架了價格波動較大的三款球鞋。

“平台需要流量,而且,球鞋的價格越高,平台能夠賺取的費用也就越高,導致了一些電商平台無意真正打擊‘炒鞋’行為,間接成為了‘炒鞋’的幫凶。”一位電商觀察人士表示,電商平台確實助推了國貨崛起,但是對於電商平台的監管,依然需要更多維度。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澄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