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街區是江蘇建設美麗宜居城市的重要內容之一。2019年,江蘇率先在南京市天津新村街區、閱江樓街區、姚坊門街區和昆山市中華園街區、宜興市東氿新城街區等5個街區展開宜居街區試點示范建設,探路街區“宜居”樣本。4月27日從省住建廳傳來消息,目前,已組織專家對5個宜居示范街區進行了現場評價,進入總結經驗階段。宜居街區什麼樣?如何建?居民可以得到什麼?記者進行了採訪。
有顏有品,街區煥發新光彩
街邊小店鱗次櫛比、環境干淨整潔、道路暢通有序……27日上午,記者來到南京閱江樓街區,隻見煙火氣十足的街區,綠化郁郁蔥蔥,兼具活力與品質。走進街區多倫路41號小區,大門一側的休閑涼亭裡,五位老人正閑坐聊天。“我在這邊住了20多年了,現在周邊環境面貌好,小區有健身設施、休閑涼亭,我每天和老人們坐在一起聊聊天、摘摘菜,還能到家門口的小公園逛逛。”78歲老人許琛邊摘菜邊說。
街區,是居民鄰裡交往最為密切的公共場所。江蘇要求宜居街區建設以解決現實矛盾為切入點,運用更多元、更精細的手段,營造高品質街區環境,推動“圍牆內”私密獨立的居住空間,與“圍牆外”多元活力的開放空間充分銜接,打造具有生活氣息和發展活力的街區。
“人口老化、建筑老化、功能老化,是閱江樓街區的三大問題。”下關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胡峻敏說,宜居街區建設中,閱江樓街區以老城片區新民門社區、多倫路社區和鹽大街社區為核心區域(總面積0.72平方公裡),以多倫路、鹽大街為主線,對小區院落、公共空間、街巷形象、市政設施、道路交通等展開綜合整治提升。整治環境的同時,也在改善街區秩序性。他舉例說,街區中的花橋路,過去機動車單雙向混亂行駛,常導致嚴重擁堵。建設中,他們規定了單向通行,增設了隔離護欄。新的秩序形成並不容易,起初,隻這一條路一周就接到上百件居民投訴工單,經過反復解釋、召開居民議事會,才漸漸實現還路於民。
在南京姚坊門街區,從空中看整個街區,住宅建筑物和道路整體像融合在一個大公園裡。漫步街區道路,中分帶、側分帶、街頭公園隨處可見。
棲霞區堯化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福勇說,街區以公園街區為建設目標,把整個街區作為一個公園來打造,讓生硬的建筑融入公園,讓人們生活在花園式小區,學習在花園式校園,工作在花園式辦公區。街區有以體育運動為特色的文體公園﹔有以休閑景觀為特色的新城公園﹔還有以歷史人文為特色的候學公園。為實現街區內慢行5分鐘即有公園,出門即可達,街區還再增加了3處口袋公園和7000多米的健康步道進行補充,增進市民交往交流,提升社區生活體驗。
共同締造,還“街道生活”於民
建設宜居街區,了解生活其中的居民需求,發動其共謀共建十分重要。
主持閱江樓街區規劃建設的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楊俊宴教授告訴記者,為了解居民訴求,規劃設計團隊運用大數據及數字技術,架構了閱江樓宜居街區數字交互平台,對閱江樓街區空間、都市、景觀、人文及物理環境進行“數字建模”,並列出“設計內容菜單”,居民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登錄交互平台,在“三維虛擬模型”中,找到自家院子,對希望增設、改善的內容直接點選和布局。比如有個院子的很多居民希望有能摘菜、交流的場地,街區改造中,“螺螄殼裡做道場”,在小區“摳”出場地,放上座椅綠植,打造了“摘菜空間”。
“我們收集了大量的居民意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了規劃設計方案。區別於設計團隊找居民訪談等比較淺層的公眾參與,數字交互平台讓居民深度介入街區建設,真正形成了和居民共同締造。”楊俊宴說,該規劃獲得了國際城市規劃界最高規劃獎項——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ISOCARP)2020年度“卓越設計大獎”。
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劉志超參與了宜興市東氿新城街區的規劃、建設。“我們在宜居街區建設中,注重貼合人對環境的需求,進行精細化改造。”劉志超說,街區內的地塊,原來彼此之間聯系不夠緊密。如今,依托2.2公裡的健康跑道建設,串聯起了街區四個小區、三個公園、兩個河道、一個廣場,有機鏈合了街區空間。曾經冷清的綠地被“激活”了,人氣旺盛。街區還構建了無障礙通道,形成了無斷點的輪椅通行路徑。“調研中,我們用輪椅一條路一條路去走,找到不通‘痛點’,在改造中一一打通,現在腿腳不便的老人也可順利通行,抵達這些休閑場地。”
“現在無論新城區還是老城區,都面臨街道生活缺失的問題。”在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城市更新規劃設計院副院長王海勇看來,傳統的城市規劃中,街道建設重在滿足交通功能、為生產服務,缺少對產業、對公共空間、對生活其中的人的人文關懷。真正的宜居街區,不僅有交通出行等功能,還應把城市生活植入進來,讓新業態進來,讓大家參與街道社交。這是構建生活圈的系統性問題,在設計、改造中,應把改善環境、補齊功能、提升業態等問題都考慮進去。王海勇舉例說,前兩年在對省內一個街區改造探索時,發現環境品質提升后,街區的業態也發生了變化,過去賣羊肉、狗肉的店鋪變成了蛋糕店、鮮花店。
三大難題有待破解
與小區更新改造聚焦“圍牆內”的業主物權不同,街區更新要重點激活“圍牆外”的資源。“宜居街區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同的街區,基於其性質、功能以及客觀條件等因素,存在的難題和問題各有不同,總體上,設施增設難度大、綜合協調難、資金短缺是面臨的三大共性問題。”省住建廳房產處副處長汪先良說。
對於老城區的街區,公共服務設施不足是普遍問題。天津新村在街區建設中,為補短板展開探索。如針對可利用建筑有限,導致公共服務設施增補難的問題,街道通過租賃居民樓底層和商鋪的方式,增補了城市書房、基層治理服務中心、警城聯動辦公室等服務居民的設施。同時,在公共服務提供方面,以免租獎勵等方式,引進社會非營利機構,為小區居民提供居家養老助餐等服務,此外,街道還拿出馬鞍山2號內200平方米原社區用房,引入愛馨養老院,為街區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助餐助浴等服務。
昆山中華園街區則針對社區服務功能不足的問題,利用三個小區的會所存量建筑進行生態化改造擴建,增加了兒童閱讀、文化講堂、老年日間照料、助餐、黨群活動等功能,形成全齡服務中心。
宜居街區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住區改造、公共空間提升、設施增補完善、環境風貌整治等多項內容。記者了解到,試點的幾個街區普遍反映資金不足,提出了建議省、市級財政進一步加大對試點街區的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建立多元融資機制,加大建設資金籌集力度,優先配置信貸資源,培育宜居街區建設基金等意見。江蘇將盡快總結這5個宜居示范街區建設經驗,形成在全省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指導好第二批街區試點建設。
城市對“宜居”的追求沒有終點。在王海勇看來,“這些宜居示范街區試點建設,只是一個開啟,開啟了對街區層面的關注。如何通過街道、街區建設,讓我們的美麗宜居城市呈現系統化的發展,這也是我們當下在考慮、研究的問題。”宜居街區建設是一個長遠工程,還需不斷優化業態、優化人的行為模式。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白雪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