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人從眾”:提升旅游體驗 供給側需發力

2021年05月07日08:07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提升旅游體驗,供給側還需發力

“五一”假期,壓抑許久的旅游需求集中釋放,國內景區再現“人從眾”場景。據統計,國內旅游出游2.3億人次,同比增長119.7%,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情前同期的103.2%。為旅游業“滿血復活”欣喜之余,不少人也坦言,假期游玩還有遺憾甚至不愉快的體驗。一些媒體開啟“追問模式”:是什麼給了你假期出門旅行的勇氣?“人擠人”式出游是我們想要的體驗嗎?有業內專家甚至發文稱“火爆掩蓋不了低質量”。

受全球疫情影響,國內游承接巨大的需求,難以應對自如也可以理解,我們不妨將“最火小長假”作為觀察行業發展、研究解決行業痛點的一次寶貴機會。

旅游市場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是全國人民都來南京了嗎?”南京媒體人郝雪轉發南京旅游“盛況”的圖文推送,配上這樣一句調侃。5月1日上午10點,南京總統府景區實時在園人數5609人,游客需排隊一小時才能入內﹔打開南京博物院公眾號預約參觀,“五一”期間全部約滿﹔夫子廟日接待游客人數超過30萬人次,附近網紅餐館排隊超過兩小時﹔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五一”期間入園人數約17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11.4萬、增幅203%,與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

並非隻有景點才是旅游目的地。“五一”前夕,位於南京市建鄴區的銀杏裡文化藝術街區正式開街,現代設計感的街區裝置,與江蘇大劇院、金陵圖書館等呼應成趣。“五一”期間,這裡舉辦潮流市集、親子冷餐會,為市民游客提供不一樣的休憩方式。

5日晚,省文旅廳公布“五一”假日數據:全省接待游客總量達3537.6萬人次,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11.1%,同比2020年增長154.2%﹔實現旅游總收入301.1億元,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12.0%,同比2020年增長160.7%。省文旅廳資源開發處處長邵學文表示,“這是根據江蘇智慧文旅平台監測數據、手機信令數據、銀聯數據等綜合測算出來的。”

大數據時代,景區閘機數、銀聯消費額、鄉村旅游監測數等,對假日旅游經濟測算形成新的支撐。算得更精准,市場分析也更權威。邵學文告訴記者,游客人均消費增加,酒店平均出租率、平均房價提高,單日門票收入連續超千萬,鄉村旅游“三分天下有其一”,夜游產品和夜間消費大增,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成為新增長點……“這些都是江蘇旅游市場恢復、消費趨好的勢頭。”

省旅游咨詢專家、爾目文旅集團董事長兼總規劃師楊淇深認為,對旅游業來說,“五一”假期是一場大考,洶涌的人流檢驗服務力、市場監管力。很多景區在疫情發生后的“休眠期”下力氣修煉內功,蓄勢等待旅游市場復蘇,也為迎接“五一”假期做了大量准備工作,江蘇旅游市場恢復到疫情前小長假的水平,呈現火熱、有序、安全的良好特征。

楊淇深認為,與疫情前相比,“五一”旅游市場還有一個明顯特點——“近程市場”火爆,本地、周邊游較多,表明人們出門走走看看,滿足美好生活的訴求強烈。據省文旅廳數據,“五一”期間,全省鄉村旅游監測點共接待游客1104.13萬人次,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36.75%。鄉村旅游屬於“近程市場”,農家美食、鄉村風光、怡人的自然生態環境備受青睞。

“不來怕后悔,來了也后悔”

“來之前,我們做了旅游攻略,也做了假期人多的心理准備,到南京景區發現當地人流控制得很好,完全可以接受。”大連人李亞釗和女朋友來南京旅游。第一天,他們逛了網紅街區“長江路”,發現盡管游人摩肩接踵,但井然有序,每隔數十米就有疏導人員。

當然,也有的人游玩體驗不太美好。“不來怕后悔,來了也后悔。買了一兜糧食,結果一隻猴子也沒看到……”在“小紅書”平台,一位UP主隨手晒出在連雲港花果山旅游的視頻片段。視頻裡,整條山路上人頭擠擠挨挨,人們艱難地拾級而上,小朋友騎到父親頭上張望,充斥著嘈雜尖銳的噪聲。網友調侃,“人太多了,猴子都不夠用了。”

除了人多,還有游客遭遇各種不順心。5月3日中午,揚州大學生辛欣逛過江蘇省美術館后,便坐地鐵趕往雨花台烈士紀念館,想近距離了解雨花先烈們的事跡。她已提前兩天預約好門票,可是下午4時12分終於來到紀念館入口處時,卻發現大門緊閉,閘機上寫著“16:00停止入館”。“我隻好懊悔地坐在門口石階上,通過公眾號觀看VR展館,稍微彌補下遺憾。那麼多人想趁‘五一’來這裡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紀念館為啥不能晚點關門呢?”辛欣充滿遺憾地表示。

路上堵、停車難等假日“頑疾”,也降低出游者的獲得感。省自駕游協會會長王學霆說,“我從南京出發到馬鞍山參加一場鄉村旅游節活動,1小時路程足足開了5個多小時。出城的人多是一方面,另外不少路口假期設了崗不讓下,走了不少冤枉路。”

“滿血復活”背后的“算法”

這個假期,諸多景區扛住“壓力山大”,“滿血復活”甚至創下新高。面對驟增的客流和火爆的市場,服務如何保障?記者發現,各大景區亮點紛呈的背后,有一套自己的“算法”。

5月1日-2日,第九屆咪豆音樂節在南京溧水天生橋景區舉辦,吸引了近30個省份的樂迷。音樂節開始前幾周,溧水各大酒店“一房難求”,全區餐飲、住宿、農業等業態出現爆發式增長。南京市溧水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音樂節保障一年比一年專業,尤其從第五屆開始永久落地天生橋后,天生橋景區在綠植覆蓋、供電供水、通信網絡等方面不斷優化。本屆音樂節期間,公安、交管、運輸、城管、衛生等部門1000多人通力合作,確保秩序井然。

“五一”期間,蘇州市吳江區黎裡古鎮接待游客6.5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65.1%。黎裡古鎮把戲曲、江南絲竹、香道、茶道搬進茶樓、亭子,讓江南小劇場“走”到游客身邊﹔開辦水上集市,裝著商品的小船在水道穿梭成為新的風景線。黎裡古鎮保護委員會主任張育英表示,黎裡依托自身優勢,開創文化空間,同時打造“黎裡夜江南”品牌拉動夜間消費。

吳江區的另一個古鎮同裡,假期接待游客數量達到2019年同期水平。“打造旅游品牌,‘看得見’的地方要盡善盡美、如琢如磨,‘用得著’的地方更要花心思、下大力氣。”同裡鎮宣傳委員董愛斌表示,同裡古鎮推出“退思邀月”夜游項目,把光影技術與歌舞、非遺文化等結合,通過“行進式夜游+沉浸式戲劇”,塑造夜游文旅品牌。同時,完成廁所升級、文保文控建筑修繕、電線管道強化等整體硬件設施提升。為提高游客通關入園速率,全鎮設置6個志願者服務點,幫助游客分時預約、防疫﹔啟用3處免費臨時停車場,新增2000個停車位。

“五一”前3天,由靈山文旅集團運營的六大旅游目的地,接待游客超過40萬人次。靈山文旅集團辦公室賀遵東表示,景區獨特的文化作為核心吸引力,讓游客願意前去“打卡”,高品質的服務和管理是增加“留客率”的法寶。比如在拈花灣,景區內27棟客棧都有專屬“管家”,協同解決游客需求。

為旅游業進階支招

國內旅游者消費升級意識明顯,倒逼旅游市場高質量發展。“很多消費者不隻追求‘有’,更講究‘好’,不隻滿足於玩得好,也講究住得好、吃得好,這就涉及景區乃至城市的整個配套水准。”南京藝術學院副校長、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李向民調研發現,許多地方往往在景點打造上下足功夫,卻在酒店、餐飲方面暴露出短板,比如窗戶隔音差、裝修水准低、床墊不夠舒適、飲食缺乏多樣化,這自然在“口碑營銷”時代裡落了下風。相反,好的配套設施能夠給游客提供更多休閑、聊天乃至發呆的時刻——這本身就是旅游的應有之義。

提升人們的旅游體驗,供給側應該做什麼?

楊淇深認為,景區要提升旅游市場份額,一定要對自己下手——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大力開發特色旅游業態,創新推出體驗性、沉浸式產品,做到顏值、內涵、服務俱佳,使自己成為有吸引力的“網紅打卡地”。每個景區都要及時總結“五一”應考情況,分析“試卷”,加緊補短板、優產品、亮新意,讓產品更好地匹配需求側。

“解決出行難題不是某個部門某一家的事。”王學霆建議,從城市管理者的角度,要合理增加道路公共設施建設﹔從旅游主管部門角度,則應加強對出游方式進行合理引導。一方面引導景區升級、提供更多出游目的地選擇,一方面推廣預約制,完善實時信息,讓人們接受並習慣“錯峰出游”。

供給優質旅游產品,服務好廣大游客,不僅是旅游載體開發者、運營者、管理者的事情,也涉及提供區域公共服務的政府部門及其他相關機構。楊淇深說,有條件的地區正積極發展全域旅游,這對城市公共服務體系、治理能力、環境保護等方面都提出系統性要求。旅游供給側要特別重視利用科技手段,堅持數據分析,了解游客需求,研判市場變動,盡可能不斷優化、精准產品供給與服務。

中國旅游景區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北京青藍文旅規劃設計院院長馬牧青提出,旅游是一個過程性的消費產品,旅游的本質是舒適地體驗一種不熟悉的生活。國家文旅部門提出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旅游者也已經有心慢下來、停下來,旅游規劃者、投資者、經營者也必須慢下來,精打細磨一些匹配當下旅游休閑度假市場的“慢”產品、“精”產品和“高質”產品。

鏈 接 >>>

輕輕一點 知曉景區舒適度

假期去哪兒玩?熱門景區客流量大不大?這些問題通過各類在線平台、微信公眾號都可以查到。

“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重要旅游城市,年游客接待量近1.5億人次。其中散客比重高達90%以上。為散客出行提供綜合性旅游服務,更好地滿足他們‘吃住行游購娛’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南京市文旅局一級調研員王慶華舉例,4月29日,“南京文旅i點通” ——南京文旅互動式體驗終端改版上線,游客隻要輕輕一點,不僅能獲取最新景區旅游資訊,還能知曉景區舒適度,預約博物場館門票。目前,南京已在主要交通樞紐、高星級酒店、A級景區、鄉村旅游點及文旅咨詢服務中心免費投放近百台“南京文旅i點通”。

□ 本報記者 徐冠英 付奇 馮圓芳 胡蘭蘭 朱泉 劉春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