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蘇“三農”改革系列報道之四

太倉弱村變強靠什麼?探訪兩個村的實踐樣本

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

2021年05月07日11:38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編者按:以佔全國3.8%的耕地,生產佔全國5.5%的糧食,養活全國5.8%的人口!這是江蘇交出的“三農”答卷。自2011年起,江蘇多地先后被列入國家級、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累計承擔107項改革試驗任務,取得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驗成果。

春風再鼓勁,揚帆正當時。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作為經濟大省,同時也是農業大省,江蘇如何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上走在前列、水平更高?連日來,人民網記者奔赴江蘇各地,深入田間地頭調研採訪。

沒有哪個村天生就富裕。在“錦繡江南金太倉”,雅鹿村和東林村這兩個村由弱變強的故事,是當地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縮影。

曾做過村干部的周祖興,提起雅鹿村的發展變遷頗為激動,“新世紀初,村裡沒有集體財產,也沒有辦公樓,連修路的錢都要四處‘化緣’。”短短十幾年,雅鹿村的變化翻天覆地,村黨委書記顧愛東告訴記者:2020年實現村集體收入1846.8萬元,今年有望突破2000萬元﹔村級經營性資產達到3287.6萬元,比2006年並村時增長了40倍。

太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曹炳華說,近年來,當地以鄉村振興為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努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轉型升級,雅鹿村、東林村正是探路先行的“樣板”。

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3月份在太倉調研時強調,太倉“三農”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希望太倉市持續推動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發揮臨滬優勢做足農文旅融合文章,為全省全國多探新路、創造經驗。

圖為雅鹿村村民別墅。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雅鹿村:從“輸血“到“造血”

走進雅鹿村,碧綠的麥田、清澈的河道、整齊的村居……一路上,鄉風扑面而來,美景目不暇接。 

開門見山,顧愛東聞知記者的採訪意圖,在報了今昔對比的發展數據后不由得感慨,“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們做到了。”據介紹,雅鹿村的發展騰飛靠的是村企共建。

雅鹿集團是太倉當地有名的服裝化纖企業。2006年,雅鹿村由長沙、新市、飛躍、鹿南4個經濟薄弱村合並而來,是蘇州當年出了名的“貧困村”。15年前,剛過而立之年的顧愛東當選為村干部,與班子成員主動與雅鹿集團結對,達成“以企帶村、村企共建”的發展共識,合並后的村子也更名為“雅鹿村”。

“雅鹿集團的幫扶,讓我們從‘輸血’到‘造血’走上康庄大道。”顧愛東介紹,2007年時,雅鹿集團出資為村裡建成兩棟標准廠房,村裡當年即收到第一筆租金54萬元。

隨后,嘗到甜頭的雅鹿村,在雅鹿集團的擔保下從銀行貸款110萬元,開始擴建標准廠房。目前,該村標准廠房總面積達6.5萬平方米,年租金收入達900多萬元,預計到今年底還可以再增加2.5萬平方米。“這裡將打造成雅鹿村的‘孵化器’。”顧愛東滿懷期待。

在顧愛東看來,壯大集體經濟要靠兩條腿走路。除了建標准廠房,雅鹿村從2007年起開始流轉土地,採取村集體自主經營模式,村民們土地換社保,騰出富余勞力到村集體企業務工,每年至少也有四五萬元的收入。如今,村裡的4000余畝耕地均已流轉至村集體,其中2242畝由雅豐農場專業合作社經營。“去年,雅豐農場實際收入超過了1000萬元。”他說。

“拆遷后,我們住進了村裡統一規劃的小樓裡,家裡9畝多田地流轉給了村裡,每年有1萬多元收入,可以安心打工或創業。”村民吳惠國說,村級集體經濟壯大后的雅鹿村不斷反哺村民,整治河道、修路、綠化,村庄居住環境越來越好,人們生活得很愜意。 

東林村66歲的村民周培英負責小區垃圾分類工作,額外又多了一份收入。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東林村:以“循環”促富強

“每月1800多元失地社保金,每人每年120斤大米,還有股金分紅、人身意外險、重疾險。”今年66歲的周培英是城廂鎮東林村村民,提起現在的生活連說“知足”。她一家6口人,住著村裡拆遷安置的235平方米的復式樓。

東林村黨委書記蘇齊芳介紹,該村2004年由4個村合並,共計768戶村民,可耕地面積4400畝。合並之初,村級財力隻有70萬元,資產不過250萬元,富民強村成了村兩委班子的一致目標。

與雅鹿村一樣,東林村也將村民的耕地全部流轉至村裡集體經營,農民拆遷到集中居住小區。“當初,我們召集村裡的老黨員、老干部、群眾代表,每個月集中開一次會,對老百姓的所思所需所求,特別是經濟發展、民生工程等重大事項進行討論,集思廣益。”蘇齊芳說。

如何利用有限資源實現東林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並造福於民?該村提出了“三集中、三置換”的發展理念,即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農村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農村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和住房所有權置換城鎮公寓房、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以農民擁有的集體資產所有權置換社區股份合作社股權。

近年來,東林村村級經濟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格局,特別是在農業經濟方面,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形成“一根草、一頭羊、一袋肥、一片田”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同時引進智能灌溉、北斗導航、飛防植保、激光平整等新型科技,實現東林農場各環節數字化管理以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綠色生產模式等可視化監管與展示。

據介紹,東林村形成循環農業模式后,太倉市15萬畝耕地產生的秸稈一半加工成了畜禽飼料,既消除了秸稈焚燒問題,又解決了5000頭羊的飼料﹔每年3000噸的羊糞做成有機肥料,又節約了化肥成本。“循環農業生產出來的金倉湖大米每噸比普通大米多賺4000元,每年至少增加收益300萬元。”蘇齊芳告訴記者,通過發展循環農業,該村去年農業產業鏈經營性收入達3490.83萬元,全村資產已經達到了3億元。

此外,2020年,東林農場全力打造太倉首個農民公園“味稻公園”,彩虹大道、四季驛站、穗月廣場等業態全新亮相。下一步,東林村將搶抓多重疊加戰略機遇,重點推進田園新干線、雲山米都、萌芽工坊等農文旅融合發展項目,助力打造長三角美麗生態休閑網紅打卡地。

 

(責編:唐璐璐、吳紀攀)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