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市集海峽城店 田墨池 攝
全面暢通經濟循環、積極拓展內需市場的關鍵一著,是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江蘇“十四五”規劃綱要裡的專欄列出了10個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工程,其中最接地氣的便是新型社區生活圈打造工程。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打造新型社區生活圈,商務部將在全國挑選城市進行試點,南京正積極申報。
菜場“變臉”融入社區商業
新型社區生活圈,是指在步行不超過15分鐘范圍內,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日常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標,以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服務商圈。
社區商業重要的組成元素是菜市場。在南京,許多居民家門口的菜場正在悄悄“變臉”。
已營業70年的“老字號”科巷菜場,於今年1月變身“科巷新市集”,成為南京打造新型社區生活圈的樣板店。改造后的“科巷新市集”擴容至兩層,據負責運營的工作人員宣皓介紹,“除了傳統的菜場,增加了餐飲、零售、社區服務等功能。一樓商業街區有65個商戶,三分之一是餐飲,還有羅森便利店、網紅咖啡店﹔二樓菜場除了普通的菜攤,還有淨菜、有機菜等攤位。”
在“科巷新市集”一樓還有個約30平方米的直播間。“主播會在二樓菜場採購一些原材料,在這裡直播教做菜。后期我們還將挖掘發現特色經營戶,進行直播帶貨。”宣皓說。
位於河西的紫金市集海峽城店,也於今年1月開業,一樓分布著餐飲等商業板塊,菜場則在負一樓。該市集負責人陸佳佳告訴記者,一樓已引進16個商戶,比較有名的有朱老大、正新雞排、環球水果、金陵大肉包等。市民鄧小如趕在接孫子放學前,去負一樓的水餃店買了一斤水餃、在一樓買了幾樣零食,“孫子就喜歡吃這家的咸蛋黃水餃,百吃不厭。”
也曾是網紅菜場的南湖迎賓菜場已在去年停業,南京市商務局相關人士介紹:“這個菜場原先整體是單層大棚結構,建設標准已不符合現在的城市建設規劃與環境要求,實施改造勢在必行。”改造升級后,這裡將建成包括菜場、商業、社區配套服務在內的社區綜合體。
新市集不能丟了“煙火氣”
人間煙火味,更撫凡人心。在科巷,菜場每天早上6點開門,商販們凌晨三四點就開始忙活了。德州扒雞、三姐酒釀等網紅小店前,幾乎從早到晚都有顧客排隊。
記者採訪中,宣皓不時提起“煙火氣”這個詞。“我們需要對‘老字號’有所傳承,那就是保留它的煙火氣。通過打造‘早晚經濟’,早餐店6點開門,很多商戶晚上10點以后關門,做我們所擅長的,把接地氣的事情做好。”他注意到,現在很多年輕人出來旅游不願意跟團,而是拿著攻略四處打卡,除了逛商貿中心還喜歡逛菜場,感受當地最真實的煙火氣,“‘菜場是中老年人逛的’這個觀念正在發生變化,我們想由此輻射更年輕的消費人群。”
張華原來做的服裝生意不太好,想著婆婆是老南京人、有做酒釀的祖傳技術,一家人決定開個酒釀元宵鋪,“先是在家附近開,后來知道科巷菜場一樓在招商,沖著科巷的煙火氣和人氣主動找上門。我們酒釀是手工做的,自然發酵的那種,很多老南京人就好這一口。”
在“科巷新市集”一樓,一處名為“社區工坊”的空間引人注目。這裡不僅可以提供介紹月嫂、保姆、保潔等各類家政服務,還能進行家電、衛浴器具維修養護,此外像配鑰匙、修鎖、干洗縫補、快剪等,都能搞定。“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不會做針線活,我們家連個針線都沒有,衣服紐扣掉了、炸線、改個褲腳啥的,都是上這來弄,老板的生意可好啦。”市民姚然說。
今年3月,商務部起草發布了《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指南(征求意見稿)》。南京市商務局菜籃子工程辦公室主任沈岩說,根據這份征求意見稿,建設便民生活圈要優先配置生活保障類業態,即滿足社區居民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家庭生活服務等基本消費需求,要有煙火氣,而不是說一上來就開個網紅咖啡館、健身館。
微循環“堵點”有待打通
如果說,核心商圈的大型購物中心是城市商業的“主要動脈”,那麼社區商業就猶如“毛細血管”。這些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毛細血管”,能否打通商業“微循環”、走品牌化發展之路,成為未來商業發展的藍海?
事實上,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如今一些農貿市場包括花巨資改造過的“市集”,菜場板塊的人氣並沒有那麼火爆,商戶們紛紛感嘆“生意沒以前好做了”。而這也凸顯了新型社區生活圈打造中的一個難點。周邊冒出一個個平價菜店、社區團購、超市……如今的菜場,可謂在四面夾擊中求生存。
80后劉玲,安徽人,十幾歲時就跟著父親在科巷賣菜,到如今已有20多年。“最早是在露天賣,每天騎著三輪車去下關那兒拿貨。現在菜場環境好了,但生意不太好做了,主要是年輕人不怎麼來菜場,年齡大的人喜歡在馬路邊的平價店買。”她說,自己現在線下一天也就賣個1000多塊錢,苦個櫃台租金,主要做線上,一天能有3000多元銷售額。然而,並不是所有科巷菜場的商戶都在線上有生意。劉玲告訴記者,像美團這類平台,在一個菜場同一品類一般隻會挑選一兩家,目前科巷菜場在線上賣蔬菜的也就兩家,“年紀大的做線上沒有優勢,他們配貨太慢,玩手機也沒那麼‘溜’。”
40歲的徐先,在科巷菜場賣肉已有10多年,是一家肉類品牌的加盟商。“外面那種平價店太多,遍地開花,隻要有門面、辦個營業執照就可以開了。我們在樓上賣菜的、賣肉的,利潤已經很低。”他說,菜場裡有30多家賣肉的,還都在“扛”著,是因為大家手上有大大小小的單位客戶資源。
丁玉萍是河西紫金市集海峽城店蘇食肉庄的庄主,說到菜場的人氣,她搖頭說道,“這個市集才開了沒兩個月,有一個‘養客戶’的階段,我們現在不停地做活動,希望能提升人氣。我覺得現在‘掃樓’不成功,可能跟居住人群有關系,住這邊的大多是年輕人。”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說,離紫金市集不到200米就有一家好鄰裡惠民菜市場,大家都已習慣去那裡買菜,感覺更方便、更便宜。
宣皓告訴記者,“這一行業面臨的競爭確實蠻激烈的,周邊的超市其實並不太影響菜場的生意,最主要的還是那些小的平價菜店,聚集在菜場周圍,賣的東西很便宜,不像我們投入的成本大,希望這個行業能用同一把尺子、同一個標准去做事情。”
沈岩坦言,平價菜店確實是目前管理中的一個痛點,事實上,正處於管理缺失的狀態。據了解,2014年前開辦農貿市場有規定,要由商務部門進行前置審批、評估、對周邊商業業態進行調查,審批后才能到工商部門辦理注冊手續。現在,隻要有場地、辦理營業執照就能開業。這些小菜場、平價菜店沒有農藥檢測設備、垃圾分類設備,也沒有肉菜溯源系統、智慧化管理系統,成本自然低。
社區商業品牌化成為趨勢
在業內人士看來,打造和激活服務社區消費的有效節點,意味著社區商業的品牌化、連鎖化。
“‘科巷新市集’是明商集團這個國有企業改造的第一個農貿市場示范項目,社區商業這塊其實剛剛開始,我們的想法是把‘科巷’打造成社區商業的一個品牌。明商集團管理了7個菜市場,包括科巷菜場海福巷店、建鄴路店、尚書巷菜場等,目前一半是贏利的,還有一半持平或虧損。”宣皓說,既保留傳統農貿市場的功能和服務特色,又適應時代發展和消費需求變化,成為現在農貿市場轉型升級改造的重點。
陸佳佳說,紫金市集是他們集團打造的一個社區商業品牌,除了位於海峽城和仁恆的這兩個店,今年還要在中和村開一家。“干了這一行才發現不容易,有許多需要不斷完善的地方,比如,現在一進來是品牌肉的櫃台,小刀手的攤位被放在后面,但其實小刀手的攤位應該在品牌肉的上游。再如,原先為了讓擺菜更加美觀,櫃台設計為兩層,可商家使用起來不是很方便。在接下來新市集的打造中,要吸取這些教訓。”她坦言,目前市集一樓生意不錯,菜場板塊生意差一些,也在做社區團購,已建立4個紫金市集海峽城店福利群。
記者從江蘇省商務廳了解到,目前我省正致力於構建新型社區生活圈。以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為方向,推廣南京、蘇州、徐州等市鄰裡中心模式,鼓勵各地引入知名的社區鄰裡中心運營管理企業,推動生活服務業集聚式發展,以點帶面,引導和推動社區消費﹔推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品牌企業進社區,提升社區商業組織化、品質化、便利化水平﹔促進社區商業網點布局優化,打造和激活服務居民消費的有效節點,到2025年新建社區品牌連鎖便利店1500個,培育電子商務試點社區100個。今年繼續在全省新建和改造升級農貿市場100家。
依靠有效供給穿透循環堵點
社區商業是居民日常消費的末端,像一個微循環。傳統社區商業基本圍繞社區居民實用性需求,引入水果店、菜市場、餐館等,解決就近消費問題。可在很多人看來,如今通過一部手機就能解決這些問題,為什麼還要“跑兩步”?
如何用有效供給穿透循環堵點?新型社區商業服務圈怎麼打造?沈岩說,根據商務部最近起草的《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指南(征求意見稿)》,一是要優先配置生活保障類業態﹔其次是配置品質提升類業態,如社區食堂、蛋糕烘焙店、社區書房、茶藝咖啡館、寵物服務站、健身房等﹔三是提高品牌連鎖化覆蓋率,連鎖店數量佔便民生活圈商業網點總量的比重應在30%以上﹔四是進行菜場的改造﹔五是構建多層次的早餐供應體系﹔六是充分發揮自助售貨機、蔬菜直通車、移動餐飲售賣車等可移動商業零售設施靈活性優勢,作為社區商業的有益補充,彌補空間不足帶來的社區商業短板。
如今的市集,也越來越智能化。在“科巷新市集”二樓,有一間投資200萬元的“智能管理中心”,大屏上每日菜價、交易總額等一目了然。“改造以后,通過智能採集、智能檢測、智能稱重、菜價交易公示、食品安全及交易追溯、大數據管理、互聯網+買菜系統等智慧化管理功能和管理措施,形成便民、全面的市場管理機制。”宣皓說,通過對商戶經營狀況進行大數據分析,能幫助商戶改善經營狀況,進一步從源頭把控食品安全。
“智能化改造意味著監管也更智慧,比如放心食品安全追溯平台、食品安全檢測室、商戶信用信息公示等,讓市場監管有據可依、有據可查。”沈岩說。
據有關統計數據分析,未來10年,中國社區商業的消費將逐漸佔到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三分之一。盡管目前的發展仍面臨種種問題,但有理由相信,社區商業將在對接、滿足需求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突破傳統商業的窠臼。
□ 本報記者 宋曉華 田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