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華西村:信仰引航,“天下第一村”再出發

2021年05月12日07:10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信仰引航,“天下第一村”再出發

“華西的天,是共產黨的天。華西的地,是社會主義的地。實踐檢驗華西,社會主義定能富華西……”每當《華西村歌》響起,江陰華西村的村民們總會習慣性地打起節拍,跟著曲調輕輕哼唱。

32年前,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創作了這首歌詞。今天,發展的接力棒傳遞到新一代華西人手中,他們傳承華西“光榮與夢想”,矢志打造“百年企業、百年村庄”,匯入“兩個一百年”偉大中國夢的史詩篇章。

戰天斗地 敢教日月換新天

華西村“社會主義富華西”展覽館裡,珍藏著一張49年前的老報紙。在這張1972年3月6日出版的《新華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個欣欣向榮的生產大隊》的報道,報道了華西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火熱實踐。

1961年,華西建村。1台30馬力的柴油機,1764元現金,此外還有15000元的外債,這就是華西村當時的全部家底。“建村時,全村667口人,但耕地隻有800畝,還被水窪、河溝分割成1300多塊。當年華西交稅8500元,人均年收入53元。”人稱“華西村鐵娘子”的趙毛妹這樣向記者介紹60年前的華西村。

1964年,全國掀起農業學大寨的熱潮,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吳仁寶帶領村民,讓河流改道、田畝重畫。1972年,華西村成功實現了畝產一噸糧,《新華日報》《人民日報》記者相繼走進華西村,爭相報道這個“土地成片、瓦房成排、在全國第一個實現畝產噸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別人紛紛搞起包產到戶、分散經營時,華西村結合人多地少的現實,提出發展集體經濟、調整產業結構,把全村600多畝糧田集體承包給村裡的30名種田能手,把絕大多數勞動力轉移到企業去上班。1984年底,華西村動員村民把年終分紅的錢投資入股建廠,此后逐步形成了具有華西特色的“集體控股、個人入股”的新型股份制集體經濟制度,村民不僅上班掙工資,而且可以按股分紅。

1992年,全國很多地方掀起了鄉鎮企業改制的浪潮,華西村則根據本村情況推行“一村兩制”:既可以搞集體,也可以搞個體,走出了一條以集體經濟為主,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經濟發展新路子。1999年7月,“中國農村第一股”華西村股票在深交所上市,開“村庄上市”的先河。

“上世紀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廠,90年代造城,新世紀騰飛”,吳仁寶率領華西村完成了農村城鎮化、現代化的跨越,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庄發展成為人人羨慕的“天下第一村”。統計顯示,60年來華西老百姓人均年收入從53元增長到現在的9萬多元,增長超過了1700倍﹔村集體經濟從5.9萬元增長到500億元,增長了80萬倍。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隻有少數人富也不是社會主義。”吳仁寶,這位奮斗了48年的“村官”,用行動書寫了“農民、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中國傳奇。

改革創新 敢為人先探新路

石宇杰,一名90后華西“富三代”,在家鄉的稻田裡找到了人生方向。

2016年,石宇杰和另6名華西大學生,由村裡出資選派到日本學習種植水稻。如今,他們已成為華西高品質稻米種植基地的骨干。

“2000畝水稻,從種植、加工到物流倉儲,我們3個人一條龍負責。”石宇杰告訴記者,雖然之前從未干過農活,如今卻成了比父輩還高明的種糧高手。他們種出的水稻,不僅產量高口感也好,市場上每公斤賣20多元還供不應求。

“華西村幾十年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說,進入新世紀以來,華西村傳承弘揚老一輩的創新精神,推動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實現了傳統產業、服務業、高科技產業“三個板塊”齊發力,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並排跑,讓美麗的華西村更美麗、幸福的華西人更幸福。

從2003年起,華西以“數量轉質量、體力轉腦力”為方向,陸續關停10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業,鋼鐵去產能150萬噸﹔關掉2家熱電廠,每年減少原煤消耗21萬噸。同時,華西通過引進新設備、研發新產品、發明新專利,使傳統產業擁有了新絕活。華西化纖廠用30%的出口量獲取60%的利潤,生產的“有光縫紉線專用短纖”和“水刺無紡布專用短纖”,佔據國內市場半壁江山﹔華西焊管廠生產的高端焊管,成為國內外知名健身器材廠商的指定產品……

今日華西村,到雲南開採大理石,到重慶、湖北建設農商城,到波斯灣開展海洋工程,到英國、意大利合作新能源項目……華西的產業,從天上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從東部到西部,從國內到國外。

“華西的改革從沒間斷過,因為唯有改革才能創新、唯有改革才能進步。我們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吳協恩介紹,2017年開始,華西村實施用人、制度、股份“三項改革”,去年又成立了資產優化、金融創新、發展規劃3個“改革領導小組”,堅持以改革增活力、以創新增動力、以開放拓空間,努力在鄉村振興上展現探索性、創新性、引領性的更大成果。

信仰鑄魂 高舉旗幟跟黨走

今年“五一”,華西村賓客盈門、游人如織。五湖四海的游客來到華西,眼裡看到的,是火紅的標語——“一個黨員,一面為民服務的旗幟”﹔耳旁聽到的,是嘹亮的歌聲——“華西的天,是共產黨的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華西的實踐充分說明:黨強則村強、黨興則業興。”吳協恩告訴記者,華西村60年創新創業的奮斗歷程,離不開“黨的領導”這個根本前提,離不開“基層黨建”這個制勝法寶。目前,華西村黨委共下設43個黨支部、2274名黨員。通過發揮黨支部的堡壘作用,華西工作延伸到哪裡,黨建活動就開展到哪裡﹔企業的經營范圍擴展到哪裡,黨建活動就跟進到哪裡。

“生命不息,服務不止”“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當官沒有終身制,為人民服務有終身制” ……走在華西村,隨處可見的“仁寶語錄”,依然是村裡回頭率最高的風景。華西人從小耳濡目染,銘記最深的一句是“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這是吳仁寶老書記等老一輩創業者的畢生信仰,也是新一代華西人的精神傳承和孜孜追求。

不忘初心,共同富裕。華西村富裕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從2001年起,逐步將周邊20個村納入共同發展。2006年至今,華西又進行“智力扶貧”,累計培訓農村基層干部50多萬人次,把致富經驗傳向全國,為決戰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

牢記使命,繼續前進。重拾農村的優良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華西創新開展黨員聯戶“1+10”制度,全村95名骨干黨員聯系970戶村民家庭,每周入戶服務、每月集中學習,既暢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也增添了鄰裡間的“鄉情鄉愁”。

建村60年,華西故事啟新篇。“邁向一百年,我們要做到‘四個化’:黨建引領品牌化、產業發展優質化、企業管理精細化、村庄治理現代化,讓村庄更有活力、讓村民更加幸福。”吳協恩說。(馬 薇)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