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黨史筑初心丨南京棲霞:再現曉庄英烈故事 “活化”紅色歷史資源

馬曉波

2021年05月12日14:51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編者按:“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2021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江蘇省委要求,全省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按照中央關於黨史學習教育的決策部署和省委安排,要充分運用江蘇豐厚的紅色資源,推動廣大黨員干部不斷從黨在江蘇的奮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擔負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為此,我們推出“學習黨史筑初心”欄目,以茲記錄江蘇各地用好紅色資源學好黨史的生動實踐。

電影《曉庄1930》拍攝現場。張大中攝

文明新裝、旗袍、小西裝、鴨舌帽……在常州西太湖影視基地,換上民國時期衣裝的蔣丹晴有些恍惚,看著身邊高舉“為自由而戰”的學生青年,仿佛真的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今年35歲的蔣丹晴是南京市棲霞區邁皋橋街道華電社區黨委副書記。五四前夕,她隨著街道20余名黨員干部來到了電影《曉庄1930》的拍攝現場,客串了一把群眾演員。

1930年4月,國民黨當局查封曉庄師范,中共南京地下組織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石俊、葉剛、郭鳳韶、袁咨桐、姚愛蘭、謝緯棨、沈雲樓、胡尚志、湯藻、馬名駒等10名學生黨員和共青團員先后被槍殺於雨花台刑場。這些人中,年齡最大的23歲,最小的隻有16歲。《曉庄1930》以葉剛為主人公,從他在曉庄做策反工作講起,展現了他與叛徒堅決斗爭,不幸被捕后英勇不屈,最終壯烈犧牲的這段紅色往事。

蔣丹晴這個“路人甲”的戲份不算多。在戲中,她是沿街包子鋪的攤主,站在街邊,她觀察著主角的一舉一動,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去。“前一天傍晚,街道工作群通知大家有前來當群演的機會,得到了大伙的熱烈響應。”蔣丹晴說,她一來覺得拍電影有趣,二來想著能夠身臨其境,與這群“身邊的英雄”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便欣然報名。

蔣丹晴說,參加現場拍攝,讓她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親身體驗才知道,對於一部電影而言,主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沒有配角、群演,也是完不成的,好比打仗,隻有指揮員,沒有人民助力無法取得勝利。”

“拍攝這部影片的南京書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於2015年在街道注冊成立,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一次街道領導到企業走訪調研時,聊到了‘曉庄英烈’這段紅色歷史。公司總經理呂沐寒聽完深受感動。在與棲霞區委黨史辦、邁皋橋街道多次對接后,對方願意自籌百萬,拍攝這部紅色影片。”邁皋橋街道工委書記潘尚俊介紹,這次利用節假日組織街道黨員干部前往“客串”,為年輕干部搭建了一個“黨史學習實景課堂”,創新了年輕干部培養方式,進一步把黨史學習教育引向深入,可以讓他們在這段故事中切身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真理的味道。

“‘曉庄英烈’是發生在棲霞土地上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是棲霞區極為珍貴的紅色資源。今年,我們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創新呈現形式和表現手段,更立體地傳播紅色歷史、歌頌革命英烈,讓黨史更貼近群眾,尤其是走進年輕人心中,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棲霞區委黨史辦主任刁志福說,拍攝紅色歷史網絡電影《曉庄1930》是南京市棲霞區活化“曉庄英烈”這一重要紅色資源的重要一步。今年,棲霞區策劃了書籍、舞台劇、網絡電影、紀錄片、廣播劇、黨史教育館等近10種藝術表現形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

作為“曉庄英烈”事跡的發生地,邁皋橋街道和曉庄社區也圍繞活化黨史資源、創新學習教育方式,探索了多種展現形式。4月底,已試運行一段時間的曉庄社區黨史教育館正式對外開放,這也是南京市第一個由社區建設的黨史教育館。

3月,邁皋橋街社區打造的首個以黨史文化為主題的“黨史有聲圖書館”投入使用。“有聲圖書館”打破傳統的“讀本”方式,將曉庄英烈的歷史立體化、多元化展現,社區的黨員、居民、學生隻需掃描牆上的二維碼,即可通過手機“碼”上聽,把黨史故事“帶”在身邊,隨身學、隨處學。

在貫穿全年的黨史學習教育中,棲霞還將開展“三個百場”活動,分別是開展“黨史宣講進社區”100場、編撰黨史微故事100篇、匯集微黨課100堂。在“三個百場”活動中,曉庄革命歷史都是重點內容。圍繞區域內其他重要紅色資源,棲霞同樣採用多種表現形式活化、延展。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全區上下的重要政治任務,要堅持突出重點、深入學思踐悟,切實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棲霞區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負責人說,棲霞板塊將堅持行政區、南京經開區、仙林大學城三區聯動,充分利用好本區域特色紅色資源,創新黨史學習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學出堅強黨性、學出信仰擔當,確保取得實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查看更多內容

(責編:張妍、吳紀攀)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