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5組紅色雕塑裡的黨史故事 在大地上樹起紅色豐碑

2021年05月13日07:42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黨史文藝課 | 在大地上樹起紅色豐碑,江蘇5組紅色雕塑裡的黨史故事

在中國雕塑史上,很多經典雕塑作品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一個個輝煌燦爛的偉大勝利。這期“黨史文藝課”,我們將一起探訪江蘇地區的五座(組)經典革命題材雕塑作品,重溫這些紅色雕塑背后的崢嶸歲月。

千帆競渡,一場勝利的標志

滾滾江水,浩蕩東流。在南京市長江和秦淮河交匯的三汊河口,有一片格外醒目的紅——那是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主廣場上矗立著的“千帆競渡”群雕。它形如長江中的數組風帆,又似紅旗風展於大地,更是一場勝利的標志,記載著那場決定中國人民命運的戰爭。

“千帆競渡”雕塑主體,由49根高度不一的柱杆從高到低逐次遞減,排列組合構成。柱體截面為一顆五角星,中央部位的柱體最高達49.423米,寓意“1949年4月23日”渡江戰役中南京解放紀念日。

“千帆競渡”的設計者、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告訴記者,2008年,當時在南京大學任教的他受到南京市政府的委托,為渡江戰役紀念館設計一組雕塑,將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豪情氣勢展現出來,雕塑同時要與城市現代化的建筑有機融合,體現對新時代人們的一種鼓舞和引導。這對藝術家來說,是一個難度極大的挑戰。吳為山說,以往表現此類題材,多是通過寫實性的英雄人物來塑造,但這種手法隻能反映宏大歷史事件中的一個小場景。思索再三,他決定用抽象的幾何形式加符號化的語言概括、提煉,增強視覺上的沖擊力。“風帆是渡江戰役中最有紀念意義的符號,寓意著千帆競渡過長江。所以雕塑以風帆造型為設計語匯,所有柱體以直線柱體形式,呈現出一種排山倒海不可擋的氣勢,體現人民解放軍堅強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也象征著中國共產黨帶領新中國蒸蒸日上、走向騰飛。”

這之后,吳為山又創作了《渡江戰役五前委》群像,立於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新館廣場前,五人立像從左至右依次是指揮渡江戰役的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和譚震林。五位革命家神態逼真,動作塑造得極富個性:粟裕手拿望遠鏡﹔鄧小平手插褲袋﹔劉伯承立於中間,表情泰然,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陳毅手拿懷表﹔譚震林雙手握拳。“他們是黨領導之下的革命先行者,也是千千萬萬解放軍的縮影。五前委的群像與千帆競渡,一虛一實,形成呼應,也和渡江戰役的精神融為了一體。”

“古都南京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城市雕塑能夠折射出城市的歷史底蘊、精神氣質和文化內涵。”吳為山認為,在長江之畔,矗立這樣的紅色題材雕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紅色題材的雕塑作品令人過目不忘、直抵心靈,具備鼓舞人心的力量。它們是時代的強音,是對革命年代的緬懷,它們更猶如一座豐碑、一個燈塔,時刻提醒人們不忘初心和使命,砥礪前行。”

總理銅像,詮釋共產黨人初心

走進位於南京市長江路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周恩來同志的全身銅像。他面帶微笑,氣宇軒昂,兩道劍眉微微揚起,雙目炯炯凝視遠方,左腿向前邁出矯健步伐。從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在南京與國民黨進行了歷時十個月的和平談判,出色完成了所肩負的重要使命。這尊銅像展現的就是周恩來在“南京談判”期間,展現出來的堅定、沉著、機智、從容的革命家風度。

“這尊銅像落成於1990年7月1日。”梅園新村紀念館工作人員沈利成為記者講述了銅像背后的故事。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同志逝世后,前來梅園新村紀念館緬懷總理的黨員群眾日益增多。參觀之余,很多人向紀念館提出,希望能在這裡能看到一尊周總理塑像。1987年9月19日,中宣部正式批准,在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建樹周恩來銅像,安放在紀念館庭院中。

消息傳開,很多雕塑家都希望自己能承擔為周總理塑像的光榮任務。經過負責銅像工程的總設計師、東南大學齊康教授挑選,沈陽魯迅美術學院的雕塑家孫家彬被選中。在此之前,孫家彬已參與過毛主席紀念堂毛澤東塑像和宋慶齡陵園宋慶齡塑像的創作。經過反復構思,孫家彬以一張周恩來從容步出梅園新村30號大門的照片為構思基礎,用洗練、概括的手法,創作了周總理全身石膏像。創作過程中,周恩來當年的政治秘書宋平同志、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教授都給予了修改意見。

從石膏像到銅像,這一步工作由南京晨光機器廠完成。1990年4月,由南京雕塑室根據孫家彬作品翻制成功的放大版石膏像送到了晨光廠。工人們經過30個晝夜的連續奮戰,一座高3.2米、重900公斤的周恩來青銅塑像終於鑄造成功。6月25日清晨,當銅像即將送往梅園新村紀念館時,晨光廠近萬名職工,秩序井然地肅立於銅像前,向周總理敬獻鮮花。

周恩來銅像樹立在梅園新村,更永久地樹立在人們心中。沈利成告訴記者,細心的參觀者會發現,這尊塑像是沒有基座的,總理腳下踩著的是一段紅色大理石鋪成的路,這代表著周總理一生所走過的紅色革命道路。站在周總理銅像面前,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他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一生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

橫刀立馬,展現新四軍抗戰信念

在擁有悠久革命傳統的鹽城市,提起“大銅馬”,幾乎無人不曉,這是鹽城人民對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的親切稱呼。它坐落於鹽城市建軍廣場中央,已成為這座紅色城市最顯著的城市地標與精神象征。

“‘大銅馬’落成於1986年10月,是為了紀念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而建立的。”鹽城市黨史辦副主任王海燕對記者說。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五天后,新四軍軍部在鹽城正式重建,標志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四軍從此獨立自主地肩負起華中敵后抗戰的重任。

來到鹽城市建軍廣場,記者看到,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分為塔基和青銅雕像兩部分。塔基為黑色花崗岩石質地,呈梯形,高四米,正面是原新四軍第四師師長、擔任過國防部長的張愛萍上將遒勁有力的題詞“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背面則鐫刻著由張愛萍親自審定,已故鹽城著名書法家鮑審手書的碑文。

紀念塔基座上,是一位年輕英俊的新四軍戰士銅像。他身背大刀、手握缰繩,騎在一匹高大威風、抬起前蹄的戰馬上,面向朝陽,目光炯炯地眺望遠方。眉宇間,自有一股逼人的英氣,流露出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

據介紹,這座塑像出自新四軍將領管文蔚同志的設想, 由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王克慶教授創作設計。當年,王克慶教授領受這項任務后,來到鹽城選址,將紀念塔位置選定在建軍路和解放路交匯處。他設計的騎著戰馬的新四軍騎兵戰士,面容堅毅,沉著冷靜,同時也象征著新四軍東進,開辟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強大決心。

2010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大銅馬”遷移至原址東南方向的建軍廣場。王海燕告訴記者,如今,鹽城的主干道建軍路(分為建軍西路、建軍中路、建軍東路)上,新四軍紀念館、大銅馬、泰山廟(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東西呼應,共同勾勒出新四軍在鹽阜大地上留下的紅色印記,記錄著新四軍在抗戰烽火中立下的赫赫戰功。

英勇就義,雨花英烈彪炳千秋

作為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的標志,正對陵園北大門的烈士就義群雕是雨花英烈偉大革命精神的高度象征,同時也是中國雕塑史上不朽的經典之作。每一個參觀者在這組雕像前久久駐足,體會到的是一種直達人心的震撼與感動。

雨花台烈士就義群雕高10.03米,寬14.2米,厚5.6米,由179塊花崗岩拼裝而成,總重量約1374噸,是目前我國同類題材花崗岩雕塑之最。這組群雕層次分明地刻畫出九位英烈的高大形象,他們或為戴著鐐銬的工人,或為橫眉冷對的知識分子,或為怒目圓睜的農民,或為臨危不懼的女干部,或為咬緊牙抿著嘴的小報童……九位英烈身份、年齡、神態雖各異,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面對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刀與槍口,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他們堅信,用自己的犧牲,一定能換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

雨花台烈士紀念館原館長張逸介紹,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為了再現雨花英烈就義前的光輝形象,雨花台烈士陵園決定建造英烈群雕,並向全國征集雕塑樣稿,初選出40多件樣稿。劉開渠、華君武等美術界泰斗對設計方案進行了指導。博採眾家之長,雕塑設計稿於1978年4月最終確定。

1978年9月,廣州雕塑室將群雕設計小樣放大翻模后,北京建筑藝術雕塑工廠安排參與過毛主席紀念堂工程的41名工匠參加雕刻,其中的7人還參與過毛主席坐像的雕刻工作。懷著對英烈的崇敬心情,來自廣州、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地的這些雕塑家們將雕刻藝術在當時能夠達到的水平發揮到極致。江蘇吳縣金山石料廠參與了雕塑組裝。1979年10月,烈士就義群雕在當年的雨花台英烈北殉難處原址上建成。

雨花台烈士就義群雕表現了九位英烈,“九”是最大的單數,象征在這裡犧牲烈士人數之多。雨花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最集中的殉難地,留下姓名的雨花英烈就有1519名之多。專家介紹,雨花台烈士就義群雕的藝術特色是“上實下虛”,雕塑家著力刻畫人物堅毅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以及他們昂首挺胸、巍然屹立的身姿,用簡練、生動的雕塑語言,表現雨花英烈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小獨輪車,推出來戰爭奇跡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陳毅元帥一語道出了革命戰爭勝利的關鍵。而矗立在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門前的一座“獨輪車車輪”雕塑,正是這句話的生動注腳。

“這座雕塑正是選取了淮海戰役中一個意向性的元素——獨輪車車輪,體現了淮海戰役依靠人民取得勝利的精神內涵。”淮海戰役紀念館副館長賈萍介紹, 70多年前,當60萬人民解放軍雲集淮海前線,誓與國民黨軍南線80萬重兵集團決一死戰的時候,擺在解放軍指戰員面前的難題是:60萬大軍的后勤供給該如何完成?在那一刻,獨輪車,這一簡陋而原始的運輸工具,便被推上了歷史舞台。

東起黃海,西至豫西,北自山東渤海,南達蘇北江岸,縱橫3000多公裡的土地上車輪滾滾,支前大軍用一輛輛小推車編織出一張巨大的“物流網”,將補給源源不斷地送到前線。據統計,淮海戰役期間,廣大群眾共運送近44萬噸糧食,共出動推車88萬多輛、挑擔35.5萬副、支前民工543萬人。

“獨輪車上運送的物質有米有面,也有戰爭物資,保証了前線的供給。”賈萍說,當時人民群眾家裡並無存糧,但卻勒緊褲帶,把一碗一瓢省下來的糧食,毫無保留地送到前線。運送的過程也歷經艱辛,“淮海戰役運輸任務相當繁重,僅糧食一項,戰役后期前方每天需供應350萬至500萬斤糧食,相當於一個大型城市一天的糧食消耗。而戰役運輸線之長,條件之艱苦,更是前所未有。從山東根據地運糧,運輸線綿延數千裡,途中山丘綿延,水網密布,又值秋冬之交,道路泥濘,為運輸增添了重重困難。”

紀念館裡陳列的一根小竹棍,可以讓今天的人們讀到當年的支前故事:1948年秋天,山東農民唐和恩帶著原來要飯時使用過的一根1米長的小竹棍,從家鄉山東膠東地區出發,此后,他帶領小車隊輾轉5個多月,行程5000多裡。他把自己走過的山東、安徽、江蘇三個省88個城鎮和村庄的名稱,刻在了小小的竹竿上。

如今,硝煙早已散去,但小車精神仍為我們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賈萍說,小小獨輪車,它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的最為生動的注解。(於鋒 王慧)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