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暮春之際,行走在江蘇的春光裡,滿目滴綠。這綠色,既是綠色發展理念帶來的自然顏色,也是江蘇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在太湖之濱的雪浪初軋廠工業遺址,工作人員為我們解密無錫曾經最大的鋼鐵廠如何成功向文化產業轉型。行走在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區,隻見綠樹蔥蔥、芳草萋萋、江水悠悠,三三兩兩的游人或騎車鍛煉或拍攝江景,呼吸著富含負氧離子的新鮮空氣,感受著怡人的生態之美。在蘇州元蕩湖濕地,元蕩橋連接起蘇州吳江區和上海青浦區,將步行、騎行往來滬蘇變成了現實。
沿元蕩路向西十多公裡,科技創新之潮正在涌動。英諾賽科半導體有限公司硅基氮化鎵芯片,隻有巴掌大小,看似毫不起眼,卻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硅基氮化鎵技術能夠引領行業變革,推動5G無線基礎設施發展。”該公司首席財務官鐘山介紹道。
“蘇大強”還有更多激蕩人心的創新故事正在上演。駕車北行,來到位於南京的紫金山實驗室。展廳裡一面碩大的電子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系統被攻擊的次數,而被攻破的次數始終為零。紫金山實驗室基於網絡內生安全理念設計出的設備和系統,自誕生之日起,經受了國內專業機構多次測試和全球各地數千萬次網絡攻擊的考驗,至今未被攻破。在這個實驗室裡,還有多個科研項目正在尋求“卡脖子”技術的突破。
“爭先創新”是刻在江蘇人骨子裡的文化基因。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走在全國前列,離不開其特有的文化傳承。吳越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在江蘇大地上傳承創新——文化,是江蘇最強勁的軟實力。
吳地文化博大精深,塑造了多樣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在昆曲發源地昆山巴城,梁辰魚的《浣紗記》有了新的演繹版本。位於蘇州的吳中博物館,依托豐富的館藏和特展,向世人全面展示吳地文化,成為聞名全國的網紅打卡地。蘇州200公裡外的泰州,文化更是融入市井生活。泰州市淮劇團等文藝院團,將舞台搬到群眾身邊,經常天剛擦黑就座無虛席。當地推出的文化惠民券,目前吸引了超過50家文藝院團參與,已完成百姓“點單”演出7000余場,兌付文化惠民券共計5000余萬元。
採訪中,江陰市香山書屋的一位耄耋老人,讓我們印象深刻。他始終沉浸在書本中,不曾抬眼。工作人員介紹:“老人退休前是一名教師,現在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症,很多東西都記不住了,但仍每天到這裡讀書,風雨無阻。”忘了什麼都不忘閱讀,讀書已浸潤在他的血脈裡,這是書香社會最生動的注腳。
坐上返程的高鐵,蘇北的田園風光和蘇南現代化的工廠在我們眼前快速更迭。高鐵綿延,大橋飛架,“十三五”至今,江蘇成功編織出一個四通八達的南北交通網,這才有了我們這次四天內足跡遍布11座城市的難忘旅行。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江蘇深入人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支撐,互相促進。“十三五”期間,江蘇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化實現度超過90%,居民健康、養老、托幼、住房、體育等水平全國領先。
行走在江蘇的春天裡,我們聽到高質量發展的“交響樂”已在江蘇大地奏響,這是人民的歡笑,是奮進的凱歌,是新時代征途上最動人的旋律。
(本報記者 劉已粲 蘇 雁 朱蒂尼 光明網記者 趙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