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先鋒河保持了水清岸綠的良好狀態。顏懷明攝
“除夕前趕回老家,發現家門前一直挺干淨的河邊堆了不少垃圾,水面上也有,看著讓人很鬧心。”講這話的是顧慧敏,一名在外地工作回鄉過春節的教師。臘月二十九快夜裡12點了,顧慧敏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發布留言,反映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京泰路街道先鋒河被垃圾污染的問題。
讓顧慧敏沒想到的是,她的留言在除夕上午9點多就轉到了京泰路街道河長辦工作人員王振處。群眾利益無小事,正忙著准備年夜飯的王振沒有絲毫猶豫,放下手中的活兒就驅車趕往現場,到地方一看確如網友反映。他隨即撥打了河道管護單位負責人的電話,被告知因過年因素單位已經沒人上班了,對方建議能否等過了春節再處理。
這可不行!退役軍人出身的王振依然保持著干脆果斷的作風:既然工人們回老家了,黨員干部就要頂上來。緊接著,王振電話聯系了污染河段所在十裡鋪社區黨總支書記錢正,告知了清理河道缺人的情況。電話挂了不到20分鐘,錢正就帶著10多位社區黨員干部趕到了。
沒有多余的話,大家迅速分工,有人撿拾坡上散棄的垃圾,有人搬運堆放的廢舊物品,有人坐著小船打撈河面上的漂浮物。歷經3個多小時的忙活,河道及岸坡垃圾被清除一空。
年三十家家事兒都不少,眼看已經到了中午12點多,王振對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了感謝,請他們趕緊回家准備過年。由於擔心丟棄垃圾的事情再次發生,王振和社區書記錢正又走村入戶,一家家地跑,請大家共同守護家門口的這條河,切實提高“人人都是河道環境保護責任人”的意識。
“你們真是辛苦了,就在我家吃個便飯吧。”讓王振欣慰的是,他們這一路宣傳,得到了村民們的普遍支持。
王振只是海陵區“網格+河長制”工作機制中的一員。目前,該區732條河湖共劃分成644個單元網格,形成了“發現—上報—交辦(督辦)—整改—反饋”的閉環工作機制。顧慧敏在“領導留言板”反映的問題,正是在此工作機制下得以快速交辦和整改的。
“下一步,我們針對河面岸坡保潔是否到位、水體顏色是否異常、有無入河排污口等情況加大巡查管控力度,發現問題立即上報、及時處置,做實條塊結合、環環相扣的‘河長責任鏈’。”海陵區京泰路街道黨工委書記丁永聖表示,當地把河道治理與文明城市創建、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等工作有機結合,除確保鄉級河長每月巡河不少於3次、村級河長每周巡河不少於2次外,還整合力量引入第三方參與河道巡查、監管與保護,同時加強入河排污口水質的監測篩查,編制水質保障問題清單、任務清單和責任清單,倒逼整改落實,並對已整治河道實施動態監測,嚴防反彈回潮。
“感謝家鄉干部群眾的辛勞付出,也為‘領導留言板’點贊,讓老家門前的先鋒河又變干淨了。”顧慧敏說。